元旦后某晚一个聚餐,同台大都是认识的中西区朋友,晚饭很轻松,席间各种话题。
主人家应该也是花点儿心思的,坐我左手边是认识十来年的C先生,已退休十来年(以此推算70多岁)。闲聊间得知他因为工作原因1996年從油麻地(九龙)搬来西营盘,以80万买下现在居所现在已经升值约7~8倍。一听他这样说,坐我正对面的A先生(估计60来岁)忍不住分享说,他之所以现在过得还算不错,主要是在SARS时,以250万入手三个单位,使得他目前每月都有大概三万多的租金收入。过得不错,这是他自谦的说法,在香港,有三个单位收租,那简直不要太爽。
一听到这,同席其他人纷纷向他请教,A先生也不吝啬,又分享说,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他得出结论只有两个做法让人财富增长:一,存钱;二,买砖头(买楼)。一听是存钱,大家又讨论了一番当前银行的利息,当然香港跟随美国目前处于减息的通道上,这是都没有异议的了。
A先生又补充说,买楼的时间timing很重要。那是自然,谁也不能保证买在最低点,但尽量避免买在高位吧。
C先生又说,他80万买入的 那个单位并非他升值倍数最多的房子,他搬离九龙的那个单位,最初是以20万买入的,搬离几年后以200万卖出,升值约10倍。当然C先生和A先生的关键区别在于,他的楼是自住,而A先生是收租即大家口中的投资房。
当然尤其不可忽略的是他们的买房故事所处的时间背景,整体上也反映了香港过去半个世纪的长期的上升和短期的波动发展历程。
对于买楼,A先生还分享了一个点:买楼不能买心头好(个人喜好),而是要看投资回报;还以他亲身经历加以说明:他刚结婚(应该是20、30年前)时在澳洲买了间大house(香港地小人多,大部分香港人都有大house情节),持有多年,但回报收益远逊另外一区的房产。如果持有收租,澳洲对收租房额外要征收某项税费,比租金还贵,所以他和太太在几年后只能将澳洲楼卖出。
聚餐就在上环,饭后一路步行回家,回想着前辈们的故事,不禁感慨。有些投资的原理虽然懂但也是在来港十几年后才慢慢明白的,有些道理才刚刚感受到,而有些道理就正正是踩了的坑。记下来,当作投资笔记或经验分享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