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词:一场与”细颈瓶“的无声较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不久,知乎上一位不明真相的网友,提问如何彻底清洗细颈瓶,却不曾想,这条问题,因与习近平的名字发音相似,直接被系统送进了“404禁区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敏感词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它们的存在就像文字难民营,永远在被更新、被淘汰和重新定义的循环中挣扎。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经典敏感词”——比如“64”法轮功香港自治等,早已是审核系统的钉子户。随着社会事件的更迭,更多敏感词如雨后春笋般,让中文互联网进入了一场持久的躲猫猫大战

比如,微博上学习不好也可能踩雷。谁能想到,在全民学习强国热潮中,这句无心的吐槽,居然被审查系统视作对最高领导人的亵渎?更魔幻的是,姓的也受牵连。赵家人出自鲁迅《阿Q正传》中那个耀武扬威的赵太爷,在现代语境下成为对中国权贵阶层的隐喻。民间巧妙地以赵家代指这些统治精英,中国成了赵国,而赵王则指向习近平。既隐晦又直击要害,成为一种曲线表意的语言艺术。敏感词筛选机制,不仅对用户智商提出了挑战,也让网络审查员每天面临这是谐音还是讽刺的灵魂拷问。



这种审查机制的荒诞在于,它试图将语言的复杂性简化为某种机械规则,却最终让中文互联网变成了一个迷宫。每个网民都在想方设法与审查机制斗智斗勇:敏感词不让发?那我拼音缩写;缩写也不行?那我用表情包;表情包也被禁?那我发图。最终,图文并茂的微博成了一个个拼贴画展,读者却像在解密码。

随着审查机制的强化,网民们也开发出了自己的敏感词替代品“ZF”代替政府,“JC”代替警察,真理部代替宣传部。这些简写和隐喻,不仅让人会心一笑,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地下语言。甚至,像“1984”大洋彼岸的灯塔等词语,也都成为暗指权力批评的象征符号。

但问题是,这种语言上的对抗无法永远奏效。毕竟,AI审查员的升级速度,远远快于网民的创造力。你刚发明一个新词,它立马就会被算法加入黑名单。有时,一条微博,可能触碰多个敏感词,三连炸号的现象并不罕见。这让网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语言焦虑:我该用什么词才能既表达思想,又不触碰红线?

敏感词的存在,逐渐将中文互联网推向了荒诞的深渊。在微博、知乎和微信公众号上,不少网友感叹,自己每天写东西就像走钢丝:既要规避审查,又要让读者理解,还得保证语言幽默有趣。这不仅对创造力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心态提出了巨大挑战。

更为讽刺的是,审查机制的无形压力,逐渐让人们学会了自我审查。这种自我审查的结果,就是讨论内容的缩减,以及公共话题的回避。原本可以用于深刻讨论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来与敏感词库斗智斗勇。长此以往,公众舆论的空间会越来越狭窄,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会越来越难。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的网民没有更强烈的反抗?原因其实很简单:在长期的审查环境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绕道而行的思维模式。与其冒着风险直面敏感话题,不如用娱乐化的语言调侃一番。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细颈瓶事件,还是赵家人术语,最终都被网友转化为一种无奈的自嘲。

这种娱乐化讨论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它让严肃的公共议题,失去了应有的分量,也让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言论自由的追求。当我们用细颈瓶调侃审查机制时,或许会有片刻的愉悦,但这种愉悦,能否掩盖语言空间缩小的痛苦?

敏感词,是中国互联网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折射出审查机制的荒诞,也揭示了社会舆论空间的压缩。我们只能一边捧腹大笑于敏感词的奇葩案例,一边在键盘上,小心翼翼地敲下每一个字母,祈祷它们不会一不小心误闯禁区

我爱栀子花 发表评论于
多年前,请喝茶也是敏感词,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