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股海浮沉录:一个华尔街人的投资哲学》(2007年修订版)
一、血色教训:从神坛跌落
1992年入局美国共同基金,1997年转战美股,2004年深耕A股市场,十五年资本征途恰似坐过山车。曾亲历纳斯达克指数从千禧年5150点的癫狂坠入2002年1100点的深渊,创下三年十数倍收益的"股神"虚名,却在科网泡沫破灭中赔尽浮盈。这场当代版"大萧条"教会我:资本市场从无永恒股神,唯有周期更迭的造神游戏。
二、价值重构:A股投资三铁律
2004年转身A股战场时,我摒弃了暴富幻想,建立三重防御体系:
1. 绩优准则:锚定净利润百强
以国民经济支柱企业为盾,这些处于成熟期的"现金牛"虽可能错失黑马,却能在系统性风险中构筑安全边际。如2005年坚守的贵州茅台,在6124点股灾中展现出的抗跌韧性,印证了"数学期望最大化"的投资真谛。
2. 效率维度:ROE行业制高点
净利润绝非唯一标尺,我要求标的必须在本行业ROE排名前20%。正如2006年挖掘的三一重工,其23%的净资产收益率完美诠释了资本效率——每投入1元创造0.23元净利,这才是穿越牛熊的硬核指标。
3. 分散艺术:跨行业对冲
恪守"单行业不超过两只"原则,形成天然风险对冲。2007年同时配置金融(招行、平安)、能源(中石油、神华)、消费(茅台、格力)的组合,在板块轮动中始终保有进攻支点。
三、操盘心法:华尔街生存指南
1. 情报深耕:建立信息护城河
每日3小时研读财报、政策白皮书及行业数据,形成独立研判体系。2007年5·30暴跌前,正是通过财政部官员的闭门讲话记录,提前嗅到印花税调整危机。
2. 静默策略:减少摩擦成本
统计显示,2001-2006年间频繁交易者年均损耗8%收益。我的持仓周期通常跨越2-3个经济周期,如持有万科A长达1430天,仅交易4次,节省的交易费用转化为13%超额收益。
3. 趋势共舞:不做逆流者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初期,果断修正对宝钢股份的偏见,顺应国企改革浪潮。这并非妥协,而是领悟到:资本市场的正确性由共识决定,过早的正确等于错误。
四、悟道札记:与时间结盟
十年征途最深刻的领悟,是认识到投资本质是概率游戏。正如巴菲特所言:"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今我的书架上,《证券分析》与《黑天鹅》并肩而立——前者教我建立秩序,后者让我敬畏混沌。或许这才是穿越牛熊的真正铠甲:在理性框架中保持弹性,在周期波动里坚守初心。
原文在此: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0539/200710/28093.html
当时初上文学城,也是第一次在这里用中文写字,贴在大千与投坛。
十年股海浮沉,一点投资心得
(14/7008 reads)2007-10-20 07: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