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风景区在松潘县黄龙乡的一条山谷里,岷山山脉中段北侧,距离九寨沟90多公里。黄龙被人所知的年代可比九寨沟早太多了,黄龙旧称“黄龙寺”,标志是一所藏传佛教寺庙,建于明朝,所以距今至少有600年历史了。此地远古时期就是藏民居住地,藏民选择黄龙沟修建寺庙,并非由于五彩斑斓的钙化池和美如仙境的地貌,而是出于雪山崇拜。藏民历来有转山的传统,他们发现在黄龙沟,岷山主峰雪宝顶清晰可见,从沟里的角度看上去,形状像海螺,因而被藏民视为佛教中观音菩萨的“海螺号”象征。寺庙建成后,黄龙沟成了藏民祭拜仪式的举行地,每年到了日子,周边方圆几十公里的藏民扶老携幼,从各地迢迢赶来集结在黄龙寺前做法事,诵经念佛,祭拜神山、祭拜天地、祭拜祖先,唱唱跳跳很是热闹。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黄龙沟没有通缆车之前,鲜有游人,即便在1984年,与九寨沟一起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后,我四川老家的亲朋好友中,也没几个靠爬坡上山游览过黄龙。2006年上山缆车开通后,才有大批游人到访黄龙景区。索道缆车是从奥地利进口的高山箱车,一车能装几十人。
我们在九寨沟玩完后,在沟口住宿一宿,第二天一早我们的包车司机小蒋载我们去黄龙景区。途中翻越了雪山梁,在垭口歇了一脚,从北边看雪宝顶,山巅尖耸,形状是黄龙沟内看的镜像。
下图是黄龙风景区的游览图。
黄龙景区规模小,游人比九寨少得多,还因为海拔高,玩起来需要体力,即使乘索道缆车上山,也需要徒步6-7公里左右游完全程,其中要爬坡1公里到最高点五彩池,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我们像大多数人一样,乘缆车上山,然后步行下山,走走停停,观赏风景拍拍照,整个过程用了4个多小时。回程乘索道下山是没意思的,也要走好几公里的路,而且还看不到什么风景。爬坡时我有点高反,开始头痛,及时吃了药,走几步就歇一会儿,终于到了五彩池。明显地感觉体力大大不如从前,玩还是要趁早啊,人老了真就力不从心了。
黄龙的精华景点,以我之见,绝对首推“五彩池”。所以,尽管在海拔3500米的高度爬山有点艰辛,看到的风景绝对值。公园管理处在上山沿途都设立有吸氧站,多休息吸吸氧,高海拔并非拦路虎。五彩池后面的山岭是高度为5160米的玉翠峰,它后面便是5588米的雪宝顶。玉翠峰山脚下,有藏民的玛尼堆和伞状的祈福煨桑堆,五彩六色的祈福小旗随风飞扬。其实如果我们再坚持爬山一会,到达那个高度俯瞰整个五彩池,便会得到独一无二的景观视角。我们缺乏毅力而没坚持上去,游完黄龙后追悔莫及。
顺着光线的变化和观赏角度的不同,钙化池水和池埂的颜色也随之变化,水时而碧绿时而莹蓝,池埂时而金黄时而灰黄,云彩倒影使色彩更加丰富,“五彩池”名至实归。
黄龙沟原有前、中、后三座寺庙,游览图中所说的黄龙古寺就是原来的黄龙后寺,占地千余平方米,背靠五彩池。九寨沟是纯自然景色,而黄龙沟则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五彩池侧面的寓王庙,属于黄龙后寺的一部分。
黄龙前寺已经完全损毁,现在看不到了。黄龙中寺还在,距离后寺600多米远,从一条分叉路进去,尽头有个小桥“接仙桥“。过了桥就到了黄龙第二大的彩池群“争艳池”。从这里回首眺望山顶,就能看到海螺形状的雪宝顶了。
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时任哈弗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威尔逊在1910年在松潘地区考察时拍摄的黄龙,照片中是被称为黄龙“龙脊”的景区,山顶为雪宝顶。
从这里起始,彩池旁边一直伴随着一条金色的石灰石钙化滩,时窄时宽。由于什么原因,碳酸盐在这里不能凝埂成池,水流直下,漫坡的水浪在脊状斜坡地上翻飞。另外一边有埂的地方能够积水,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彩池,争娇斗艳。
威尔逊在1910年拍摄的争艳池景区。
从上到下拍的争艳池,白云蓝天倒映在池中,对面山峦被称为“睡美人”。
从侧面看争艳池,光线使池水呈现绿色。
再往下走一段路,就到了“娑罗映彩池”景区,这又是一组彩池,特征是树木环绕,“娑罗”就是高山杜鹃花。我们到访的时间是秋天,已经没有杜鹃花了,但是却有金松的秋色与碧绿的池水交相辉映,美景依然。
过了“娑罗映彩池”,就到了“明镜倒影池”,这是我们消磨了很多时间的景区。在栈道上的几个观景台上,视野极其开阔。俗话说“游山玩水”不是没有道理的,景要有山有水才好看,黄龙沟很是符合这个定义。虽然在一条山沟里,但视野开阔,沟顶和沟对面的山,形状颜色都不错,取景时可以做到既有山又有水。下图是在“明镜倒影池”观景台面朝沟底时看到的景色。
这是“明镜倒影池”,背景是回望沟顶的景色。
这是“明镜倒影池”侧面的山林景色。
到了最能体现黄龙特征的“金沙铺地“景区,黄龙沟的中部,这里钙华滩面积更大,滩流的气势浩瀚,被视为一条“龙脊”。参照游览图,如果远观整个黄龙沟的话,“龙首”便是“五彩池”,“龙尾”是景区大门口的“迎宾池”。缆车修建的时候,考虑到不影响黄龙的整体景观,选址离得很远。从缆车上站下来,沿着步道走一段路,便到达“望龙坪”。在这里的观景台上可以远眺整个黄龙沟,但是距离太远,体验不佳。然而,身在栈道上是看不全黄龙沟的,只能碎片化地,一段一段地看,下图便是金沙铺地一隅,上眺雪宝顶。
金沙铺地另一局部景色。
在迂回蜿蜒的栈道上又一次欣赏到灵秀的明镜倒影池。
往下行几百米,来到了“盆景池“景区。这里树木丛生,根茎与彩池交错,池底颜色多变,大小不一,是一片天设地造的自然盆景。
看到这里,觉得黄龙和美国黄石的猛犸热泉景区有点相似,两者都是金黄色的钙华梯池,池中水色斑斓。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很不同的:黄石猛犸热泉区要粗犷得多,整体感觉是惊心动魄的;而黄龙是冷泉,且池水要丰盈些,静谧些,整体感觉非常秀美空灵。
金沙铺地的“龙脊”在栈道的另一旁,水底凝结起金黄色钙华层,好似片片鳞甲的“龙背鎏金瀑”。
看不够的盆景池,玲珑多姿,精巧别致。
快到黄龙沟底了,来到了瀑布景区。最大的瀑布在“洗身洞”,石灰钙化陡然下降形成堤坝,璧上有一溶洞,水流倾泻,飞瀑如一道水帘。不过秋天是枯水期,水帘不是太壮观。
钙化滩形似莲花宝座的“莲台飞瀑”,也是黄龙的龙爪部分。
下面一点是“飞瀑流辉“景区。
水流从密林中涌出,顺坡而下,形成数道扇形瀑布。
到了沟底,景区大门口水质明丽的“迎宾彩池”,我们从上而下,最后看见的景色就是这池碧水,我们应该叫它“送宾彩池”了。
虽然人称“九寨归来不看水”,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黄龙更为贴切。九寨的水好看,只是养眼而已,看了黄龙的水后,才觉得惊艳,使人回味无穷的那种惊艳感。水的色彩更为丰富,深深浅浅的蓝,晶莹澄澈的绿,各种蓝色和绿色,以及它们各种比列的混合:天蓝、湖蓝、海蓝,宝石蓝、祖母绿和柑桂酒色。柔和乳化的蓝尤其好看,就像乳白色的油漆里滴了几滴蓝墨水,然后化开来,与乳白色融合在一起,美得无尽延绵。大大小小的钙华池呈阶梯状重叠,池底呈黄、红、白、褐、灰多种颜色,高低错落,层层相连,当阳光从云洞里投射下来,水面有那种如闪电般的波光,钙华梯池瞬间变得斑斓夺目。所以,天气的好坏,对体验黄龙美景至关重要。
上一集:
回国走川西,迟来的九寨之行
通缆车前可以坐滑竿上去,现在也应该还有吧?我是20年前去的,当时还没有缆车,因为运动员身体的同伴有高原反应,陪他坐了人生第一次滑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