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06)“三转一响“,那个年代的嫁娶婚俗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随想录(06)“三转一响“,那个年代的嫁娶婚俗

最近几天,在看2024年国内的电视机《六姊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嫁娶婚俗之一,就是男方娶媳妇,必须具备“三转一响“。所谓”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机械手表(一般指”上海牌“)、缝纫机(也是上海的”蝴蝶牌“)自行车(还是上海”永久牌“);“一响”,顾名思义,指的是收音机。

【百度】婚嫁风俗因地域、文化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婚嫁风俗及其解释:‌

  1. 聘礼与回礼‌:
    • 聘礼:婚礼举行前,男方需前往女方家送去聘礼,礼金通常为8888或10001(寓意“万里挑一”),并附上四金(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耳钉),象征男方家境富裕,希望女子嫁过去后能过上幸福生活。
    • 回礼:女方家在收到聘礼后,会进行回礼,回礼的多少视女方家庭情况而定,主要是表达心意。
  2. 婚礼前准备‌:
    • 安床:婚礼前一天晚上,女方会请一位有福气的男人来安装新房的床,并在床头放置花生、红枣、核桃等食品,寓意早生贵子。
    • 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将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入红皮箱,第二天带到婆家。
    • 上头与梳头:婚礼前一天晚上,新人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祈求幸福,同时新娘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为自己梳头。
  3. 婚礼当天‌:
    • 迎亲:婚礼当天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高潮,新郎必须经过一系列智力及体能测试,才能顺利接得新娘。
    • 找红鞋:新郎需在接新娘的房间内找到新娘的红鞋子,为新娘穿上后才能带走她。
    • 敬茶:新人向双方父母奉茶跪拜,表达敬意。
    • 婚礼仪式:在酒店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由司仪主持。
  4. 婚后习俗‌:
    •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如“三书六礼”等,这些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承载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婚嫁风俗因地域、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显然,上述婚娶习俗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转一响”,不可同日而语。

【事由】当下七八十岁的老人,一听“三转一响“,立即就勾起对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回忆:手表一”转“的分针和秒针,可以随时记时;脚踩缝纫机,轮子“转”动,可以缝制衣服;骑着自行车去上班,那两只轮子一“转”,很快就送你去目的地。应该说,这还都是生活之必需品,只不过,当时人们普遍都工资低,一般家庭的收入,仅够糊口。于是婚嫁之时,女方提出“三转一响”的聘礼,也不为过。

还记得,我们在水厂路中学的年轻教师,特别是高中毕业短训一年后分配来的老师,月薪只有30.5元。于是年轻的男老师就定下了找对象(当时称”爱人“)的基本标准:第一,能读”日报“(有文化);第二,自带饭票(有工作);第三,(公共场合)观众不笑(有容貌)。

而我非常幸运,与一起分到水厂路中学的短训班结业的聂静仪相识、相知、相恋,最后成家。可我们结婚时真的是“一无所有”!

【附录】    一见钟情,白头偕老

永远难忘那一天,1967年12月17日,从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武汉市教育学院、武汉一师师资短训班结业的21位年轻人,按武汉市教育局分配通知的要求,到武汉市水厂路中学报到。

报到后,时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刘政秀,在学校行政楼一楼教工食堂大厅主持“迎新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她首先向我们介绍在坐的学校各位领导。接着告诉我们,水厂路中学是武汉市教育局1965年新建的十六所新校之一,学校还在建设之中,教育局就把19位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毕业生,“储备”在我们学校,派他们到农村去参加“社教”工作。现在,上级要求我们“复课闹革命”,并分配你们来学校,充实壮大了我们的教师队伍,非常欢迎你们!然后,刘书记请我们新教师依次做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环视未来的20位同事,15位是女生。她们做自我介绍时,我特别关注坐在我对面的那一位漂亮的女生。他说:“我叫聂静仪,武汉一师语文班的,现在家住武昌水果湖,……”她当时还讲了些其它的内容,都没有记住,只记得她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散会时,我高声喊了一句:“哪位住在武昌呀?”

聂静仪马上回答:“我住武昌水果湖,有什么事吗?”

“没事,找个同路人,一起走啊!”

“好!”

问者有心,答者无意。有心无意之瞬间,相视一笑。

机缘巧合,21位年轻人中,只有我们两人是住在武昌的。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相互又详细地做了自我介绍。

我们相识,始于颜值的初见,留下了一见钟情的美好印象。

散会后,我们一起同路走。从此,几乎每次往返武昌汉口时,我们都相约一起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一起了。

“复课闹革命”之后, 我们住在学校了。

“水厂路中学”,位于硚口区水厂路,在武汉自来水公司职工宿舍里面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新建的学校只有两栋四层的教学楼和一栋两层的办公楼。依据地形,三栋楼的平面图呈倒“L”形。学校大门就在那个拐角的地方,进门左边一栋教学楼与水厂路垂直,进门右边是与水厂路平行的办公楼,继续往里面走就是第二栋教学楼。紧挨着三栋楼房旁边,大约有三、四个篮球场大的一片空地,我们去报到时还是坑坑洼洼的,没有围墙,空地那边是一排市民的民宅,大多是平房,也有几栋二三层的楼房,参差不齐。

我们报到后,首批接受就近入学的69届共14个班700多学生,全部安排在进校门左边那栋教学楼上课。进门右边那一栋四层的教学楼,每层楼四间教室,走廊对面是6间教师办公室,临时作为我们住校年轻教师的宿舍。男老师住在三楼的办公室,女老师住在四楼的办公室。每间办公室住二三个老师。男女单身的年轻教师住房只隔着一层楼,往来太方便了。

我和聂静仪都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又都住在学校,真是朝夕相处。白天同在一个办公室 ,说是备课,教语文,可是没有课本,教什么呢?《毛主席语录》和《人民日报》社论,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教材。如果遇到哪天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指示”,那就赶紧以“最新指示”为教材,反复学习。

下班之后,男老师就聚在办公室或某位老师的宿舍,下围棋打扑克牌,女老师或在宿舍看书学习,或与闺蜜说说悄悄话。那个年代,大家干事的时间少,玩乐的时候多。那么多年轻人经常在一起玩乐,又都处在“男婚女嫁”的年龄段,自然就有一些男老师和心仪的女老师玩到一起去了,谈情说爱顺理成章。我们这个四十人的年轻教师团队——水厂路中学的“元老”,先后有六对结婚了。后来,都成了白头偕老的终生伴侣。



(我和聂静仪1971年10月1日的结婚照)

如果周末学校没有什么活动安排,我和静仪就在下午四点多出门,乘车去市中心逛街,到吃饭时间在餐馆就餐。我们俩恋爱时,几乎吃遍了武汉的名小吃。“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筱陶园”的鸡汤、“福兴和”的牛肉面等,这些在校读书时久闻其名,无暇也无钱光顾的价廉物美的传统美食店是我们的首选。

我们那时每月的工资30.5元,我和她的家里都不需要我们负担。她从小靠大哥供养,她大哥解放前离家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任《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五十年代初,到黄梅县采访时,找到了她们母子三人。

她的父亲聂醉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著名报人兼鸳鸯蝴蝶派青年作家,代表作是《琵琶记演义》。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的许多同仁都携家眷去台,他自以为一个文人,何必去国离乡?于是全家回到老家黄梅县。不曾想,解放后在“镇反运动”中被枪毙了。年幼的她和小哥跟着母亲在县城艰难求生。

1956年,她的大哥接妈妈和她到武汉,小哥继续留在老家读寄宿中学。她听妈妈的话,为了减轻大哥的经济负担,学习成绩优秀的她,初中毕业报考了武汉一师。

她在武汉一师读书时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还是班干部,是老师喜欢的优秀学生。本来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一师”,1965年又因当时武汉中学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选一批优秀学生到培养中学师资的语文班、数学班和英语班。于是,我们有缘相聚在“水厂路中学”。

1968年国庆节,静仪带我去她家,见她的大哥大嫂。大嫂和她在厨房包饺子,大哥与我在客厅喝茶、聊天、下围棋。大哥比较详细地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

静仪第一次来我家时,我们还住在武昌火车站通湘门外李家花园的老宅。

1968年武昌火车站正在扩建,穿过火车站人行横道向东走十几分钟就进入了李家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那栋房子是李家花园的老宅,住房建筑是典型的湖北农村风格,土木结构。

当时,我领着静仪参观了我家房前屋后的菜园,给她讲述公私合营之前的李家花园。

没有想到,公私合营把这片土地、各种香花、花房,所有生产工具,全部“合营”到“青山公园”了。仅仅留下老宅,及房前屋后的几小块菜地,还有三棵枣树和孤零零的一棵香椿树、我的父亲本是通湘门外李家花园的花农,公私合营之后,成了武汉青山公园的园林工人。后来,父亲被调到武东一个新建的大型工厂当绿化队工人,直到退休。

我们的自由恋爱,在我去她家吃了大嫂包的饺子,她来我家吃了妈妈做的香椿炒鸡蛋之后,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1971年7月31日,我们在武汉市硚口区革命委员会领取了《结婚证》,于当年国庆节在水厂路中学举行了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仪式简朴而热闹。

刘书记主持,晚上八点,全校老师和亲朋好友都来到教职工食堂欢聚一堂,热烈祝贺新婚的我们。那时的婚礼仪式不像现在婚庆公司搞得那么繁琐而冗长。刘书记宣布我们俩结婚,并祝愿我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然后让我们向大家介绍恋爱经过,讲完之后,给到会嘉宾分发喜糖。最后,由刘书记亲自送我们入洞房。

洞房就在我们男老师住的三楼教师办公室临时改作的宿舍。原来与我住在一起的两位同事由学校另行安排。

婚床是学校原来给单身教师配置的单人床,两张拼在一起的“双人床”,还有一张办公桌和两把椅子都是学校的。

只有床单和被子是新婚购置的结婚用品。

还有亲朋好友送的热水瓶、茶杯、锅瓢碗盏等给新婚的家里增添了许多家的温暖。

特别难忘的是教导处江绍永主任的剪纸,大门上贴的是“囍”字、窗户的两扇玻璃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和“比翼齐飞”、还有桌上的茶盘上的剪纸 ,在江主任的精心设计、布置后,让简朴的婚房洋溢着新婚喜庆欢乐的气氛。

那时,在学校也不时兴“闹洞房”,大家轮流挤进那小小的房间里,喝茶、吃糖、聊聊天、表示贺喜之意,都是朝夕相处三四年的老同事了,谈天说地、无所顾忌。热闹之后,就剩下我们两人享受新婚仪式之乐。

三天之后,我们俩回家拜见我的父母亲。当时,我的父亲和母亲被街道办事处要求下放农村。经朋友引荐,到鄂州市华容区严家大湾生产大队花木生产队当技术顾问。他们把我的父母亲接到乡下,生活安排的非常好,父亲也全心全意带徒弟,悉心指导,该队的花木生产蒸蒸日上,父母亲的生活也有专人照顾了。

爸爸妈妈为我们结婚没有婚房、没有必须的家具表示歉意,我们俩对两老表示,没有关系,慢慢来,我们还年轻,以后都会有的。妈妈说,我和你爸爸跟生产队的队长说了,想请他们帮忙买点木料,就在这里帮你们做家具,到时候,你们自己决定要什么样式,回来对木匠师傅说吧。

春节期间,我们回家过年的时候,木料已经备好,也与木匠师傅见面了。考虑到我们现在的住房实在太小,决定做一副双人床床架,一张圆桌,一个大衣柜。

两个月后,生产队派专人专车把家具送到我家来了。这几件家具摆在房间,就像一个真正的温暖之家了。然而,这个家毕竟是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打开房门,对面就是学生的教室。为保证学生的安全,不能在走廊放置任何物品。好在刚结婚,两个人平时就在食堂吃饭。节假日和寒暑假才开伙做饭。最享受的是在寒暑假,对面的教室就是自家的大客厅、厨房和餐厅。

静仪第一次到李家花园老宅来,妈妈给她做了一盘香椿炒鸡蛋,香椿嫩芽是我和她一起去屋后香椿树上采摘的,鸡蛋是家里母鸡刚下的。在厨房柴火灶上炒出来的那个香味啊,让她至今难忘!

更难忘,始于颜值的一见钟情,相依相伴到如今,已过金婚,期盼钻石婚依然相伴在一起,永远相伴。



(2024年,八十岁的我们在美国泽西市老年活动中心)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谢谢你的溢美之词!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