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任何国内出版的关于中国现状的书了,比如说《繁花》,书和电影。以至于去年去上海别人都不相信这么火爆海内外的作品我怎么会没看过。原因我当然不会直截了当就对着国内的老同学老同事说。 但是有些密友是了解我的。
我从小就对市井生活不感兴趣,以前在上海的时候就是,不过不妨碍我对于市井生活是了解的。到了国外远离了那种市井环境,就好像那种环境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过一样,完全抛弃了在脑后。可能是潜意识里认为那个环境对我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任凭繁花怎样盛开,我没有一点意愿去瞄一眼,因为我想我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或者想说的是什么。国内出版的书有局限性,可读性总是大打折扣的。
这次在读书会里读了《菜肉馄炖》,乐趣是和大家一起读,一起聊,而不是作品本身。这个作品又一次验证了,如果纯粹为了读书读这本书,那就是纯粹浪费时间。
当然作者一定不会同意我,热爱这本书的读者也不会同意我。
这本书的情节是讲那些老年丧偶或离婚的男男女女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从著名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开始。
概括一下,老年人相亲完全是利益至上,老男人要有房子票子加上身体健康不太需要将来的女人照顾;老阿姨也还是要有一个永恒的标准,外表,谈吐,气质,性情,也许还有会做家务。
小说确实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目前上海老年人相亲的心理活动,附带一些世界上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上海元素,比如上海人的馄炖情节,都是可圈可点。但是看完小说却不如吃掉一碗美味馄炖那么满足,反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伤情绪,以至于写上几笔也不知道能不能去掉那种百年忧伤。
再说那天读完小说是个周末,打开电视机,推送给我的是简奥斯汀小说改编的电影,《EMMA》。我看过几本奥斯汀的小说,但是EMMA不在其中。那还是很久以前,我清楚记得EMMA看不下去。因为别的奥斯汀小说都是大起大落,而EMMA感觉平淡松散,再说套路也已经知道,无非是那个时代的适龄女子都想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跨越或者至少同等不往下落,所以从来也没有再拾起EMMA看过。在这个困扰的周末晚上,补一下几十年前的遗缺,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妙的好主意了。
简奥斯汀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写的也是她当代的事情,所以距离现在已经有两百年的时间了,可是她之所以成为英国以及世界近代最伟大女作家之一是因为她的作品。两百年过去了,她的作品依然非常有趣味,依然对不同人有不同启发,让人看到历史在怎样演变,或是进步或是倒退。
我认认真真看完了EMMA全剧,也让我全部回想起来傲慢偏见和理智情感,几十年前的认识和今天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奥斯汀的故事主要是情感,关于18,19 世纪的英国乡村绅士阶层,有点小钱和财产的体面人的生活。女人都还是男人的依附,价值要靠男人才体现。而男人对于女人的要求,虽然容貌也是第一位的,但是如果家道中落,娶一个有钱的难看寡妇也是非常可以接受的事情。总的来说,对物质的依赖程度大于一切其他需求,并且被认为是社会的常态。也许是因为物质就是身份就是保障,一辈子不会辛苦。可想而知,那个时候辛苦的人真的是非常辛苦,不辛苦阶层在誓死保卫自己的利益。
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婚姻主要是利益结合,但是简奥斯汀还是写出了那时的男男女女对于爱情的渴望,认识到爱情是对于一个婚姻幸福不幸福的真正因素,虽然重要性没有大过物质,但也是仅次于物质。
西方社会演变到今天,总的来说婚姻已经从物质第一到爱情第一了。不是说完全抛弃物质,而是地位已经远在物质之下。当然每个人认知不同,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很个人的选择。不过总的来说人性最终战胜了物质,离婚率也奇高,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再回来看中国,我们成长的年代某些时候是有爱情的,那是物质非常缺乏的时代,虽然不妨碍女孩子找条件好的男孩子,某段时间是资本家儿子,又或者是城市户口,海外关系,大学生,官二代,富二代… 那个时候,也都符合简奥斯丁两百年前那个时代人的行为,当然后来官二代三代和富二代三代开始内循环,自己人找自己人,不过也就那样了。
慢慢的,自从要找有房的,整个画风就变了,变到现在,就像人民公园相亲角,一个人一张纸,只有纸头对上才能对人,完全是一个买卖关系,一个把人放在展示柜里的市场。而《菜肉馄炖》 这个故事就是这个市场的极致,所有的算计,所有的买卖细节都精确展示了,也有许多各种情感的展示,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爱情的展示。也不知道作者最终想表达什么,看不出倾向性,也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情感,把一切都罗列出来,让读者思考?
那些读者难道还不够累?每天要绞尽脑汁算计房子加名字,要防备上海丈母娘,要防备新上海女人原籍带来要彩礼习惯…
一个作家,也许没有使命在一本书中去教育读者应该用什么眼睛看世界,但是作者自己应该有一双怎么看世界的眼睛,而且把它们放在自己的作品里面。
当然通过这篇《菜肉馄炖》也让我看到,简奥斯汀的时代已经过去两百年了,而上海现在的人,还不如两百年前简奥斯汀笔下的人,已经成为了一群没有灵魂,也不知道墙外世界人们的灵魂,却洋洋得意自己可以坐在不输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淮海路上最豪华高档的咖啡馆里讨论人民公园相亲角里带来的纸头。
现在,百年忧伤已经变成了两百年。有文化的人也许使它变得更长。
噩梦何时是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