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的文章病句连篇

打印 (被阅读 次)

美国建筑师设计的武汉大学主楼。

在武汉疫情期间,我曾经为作家方方改过病句。她当时可能是因为赶时间,无法逐句斟酌,可以原谅。

今天又读到方方正式发表的题为《没想到会走投无路》的短文,没有想到也是病句连篇。我们暂时不谈文章的结构问题,因为我始终觉得她沒有写完这篇文章就结尾了。

这方方的文字功底实在差劲,开篇首句就是病句:“我一直都想为父亲作一篇好好的文字,但却一直没有能够”。请问作者“能够”什么?“能够”在这里做动词,它驱动什么名词?作者难道玩起了英文的倒装?

另外,“一篇好好的文字”什么意思?“文字”是用来写文章的,工具性的东西不能用“一篇”来形容。

实在读不下去了,再看这里:“故而从来也没有向父亲了解过有关我们一家过去详细的家庭情况”。在这半句里“家”与“家庭”是重复的,关于“过”与“过去”的表述,她也不会找同义字以避免重复。

在靠得很近的文字里,简单重复会给读者留下啰嗦的印象。这在英文写作里是必须避免的,当然英文有这个本钱,因为英文词汇以几十倍的数量超过中文。

中文固然没有英文丰富,但是会写文章的人也不至于像这位湖北作协主席如此作文,现在发现还赶不上我们学医的人。

武汉大学这学校好玩了,难道确实只能培养出武大郎?武大的计算机系教不好雷军英语,他已经在印度出了大丑,理工男学不好英文可以原谅。武大中文系教不好作家方方的中文,这实在说不过去。

当然文字功底是在高中阶段打下的,从方方身上可以看到文革对中华文化摧毁的程度。她没法跟我们比的是,她几乎没有受过西方文明的熏陶,更谈不上科学与逻辑的训练。对于我们的短板是,经常忘记曾经学过的汉字和成语。

可以分享我在大流行的极早期写的文章:

从给作家方方改病句说起(节选)

雅美之途,写于 2020年4月11日

。。。

大家要注意了,这是今年二月份的事,我不是吃饱了饭沒事做专找方方的病句的,我在一篇文章里找了这么多病句,让我有些吃惊。另一篇是她早年写屈原的文章,说明她这不注意语句的毛病早就有了。这也是我告诉学生的,少读近期中国文人的书,应该主要读英文的原著,那些注释都占四分之一的精品。见到我提供的证据,这位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行家同学说:“你牛。诺贝尔奖给高行健的中文颁奖词,也语病不少,你找了瞧瞧。看来没语病就不是诺奖一伙的[捂脸]”。

看见我戏称他会提名方方时,又有欧洲同学跟帖:“不只是得诺奖才是好作家好科学家,得不到诺奖的好作家好科学家是不计其数的!方方的文字确实是看似平淡无奇却非常有直击心灵的感染力的!家长里短的字里行间是透着思想光亮的那种真实,质朴,生动和鲜活的优雅!你去读苏东坡的诗/词就会发现他的诗/词里从来都是用的非常非常普通和一般的字/词,而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我则回应:我对方方在这次灾难中的勇气与精神还是肯定的,文学性就不说了,与苏东坡完全不能类比,个人观点。

欧洲同学又说:“并不是要拿她和苏东坡比,只是想籍此说明不能以文字是否普通平淡来评判文学。我看过你给她改的一些所谓的错误,感觉很多都应该只是笔误,属于没有仔细校对一类的错误而已,因为她只是随性的记录,并没有把日记当成文学作品来发表。”

我则讲了不少故事:

我们求不了古人那般精辟的文字,但是表达意思与想法一定要清晰。她可是职业作家,每天就写一个短日记,她文章那么风传后确实应该注意。我们都沒有好的国学教育,我还是一扫眼看出她的病句,如果细究会更多,因为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读起来费劲。我每篇博文成文后,帖出前规定自己proofread三遍,直到我认为沒病句为止。错字存在与否是水平的问题,思想的深刻与文笔的流畅是首要的追求目标。

流传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阿肯森教授在20年前有个博士研究生,他一向的风格是让学生写论文,打印出来给他改。那学生是读了华大PhD后又从华大法学院毕业的Rebecca, 我不知道是否为他们那篇登上J. Clin. Invest.封面的论文,那封面还有阿肯森的真精子,这好玩的故事留给以后讲。阿肯森几乎不打字,一辈子辛苦养俩秘书为他服务,他每次改是用他的笔在手稿上逐字逐句操刀,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Rebecca也有耐心奉陪,她却有个心眼,把每个版本的手稿都堆放在桌子旁。直到文章可以投稿时秘书意外发现,那篇文章的手稿叠起来足有桌子那么高,他们浪费了多少木材。

阿肯森早年曾经与华大首任遗传系主任Donald Schreffler密切合作过,Schreffler为MHC III基因簇的发现者之一,补体C4也在那区间里。阿肯森和他的年轻伙伴们,最恨的就是Schreffler那根把手稿改得面目全非的笔,大家感叹:“这家伙怎么在Caltech能学到这么好的英文?”。有次一位博后的手稿经自己学文的老婆改过几遍后,再让Schreffler过目,又是大改,那博后可是暴跳如雷。

欧洲同学这次认同:“这点上同意你的看法,她确实应该proofread几次后再贴出,特别是在日记受到广泛关注后。但我没有觉得她的日记读起来很费劲,虽然她的日记不是每一篇读起来都觉得很好,但是有很多篇读起来是很流畅很直击心灵很触动很欣赏的!”

我回答:她日记的意义当然是重大的,并且值得尊敬,这点我从来沒有否认过。我当时也转发过她的段落,因为那是我们焦虑心情中的一道希望。我只是说她的文字方面,虽然是武大中文系的科班,但是不敢太恭维。当然现代文学已经像建筑那样退化很多了,为建筑现代主义或快餐文化的产物,其实是很可悲的。

武大校友还是有些傲气的,这是在武大还没有衰败的时候毕业的留美生物系校友给我的留言:“方方确实不应该授权国外发表,相信她并没有预谋写这些,但这一定被政治家烂用,达到她自己不愿看到的效果。没她写的书,日记一般看看可以,文学/文字上没有什么水平”。我到是觉得她在国内不能出版,当然可以在美国和德国出版。在世界其他地方写出来的东西,有人征稿,出版是顺理成章的。

我对这位也是几十年老朋友的武大校友这样调侃:方方的“文字可能是武大中文系毕业生的平均水准,武大要加油啰[偷笑][呲牙]”,没有想到他不仅觉得这评价太高,因为这位喜欢写诗词的生物学家这样说:“至少日记不过武大生物系中文小学水平的人[微笑]”。

有人对方方日记英文版的副标题不满:“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我没有觉得这副标题有什么错。与我说的还是蛮相似的,我在上篇文章中这样形容华南海鲜附近的汉口:“The Ground Zero of the World’s Pandemic”。在压力下似乎副标题会改为:“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a Quarantined City”, 懂英文的人去自我解释吧。

有些人又会说我立场摇摆不定了,很难定义我是左或右,我只根据我的判断说话,沒人付我一分钱说假说。我在这里仅是讨论作家方方的文字水平,讲故事的技巧,那些驾驭文学的能力。她几乎每篇都流水账似的谈天气,这不知是否是在武汉大学学的?她仅凭日记是得不了诺贝尔奖的,她的其他文学成就我就外行了,不作评论。诺贝尔文学奖与它的科学奖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且马克吐温、乔伊斯和托尔斯泰这些诺贝尔奖覆盖时代的作家都沒有得过。我写过十几篇诺贝尔奖趣闻和几十篇关于诺贝尔奖得主的文章,我还是有资格评论诺贝尔奖的。

她的日记之所以成为一景,是因为她能给读者她在那封闭环境里的真实感受,让我们判断那些动态变化的人和事。她以一臂之力安抚了很多关心武汉的人,特别是海外的人,我们是需要感激她的。方方日记在黎明来临前或新鲜空气稀少时珍贵,换句话说,如果是在外面的世界,或者中国男儿有担当的话,方方日记就不会那么火了。

。。。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雅美老师有点多此一举了。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谢谢潇潇。一码归一码,佩服方方的勇气,对她的文字评论一番完全正常,世界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为作者说句公道话:写文还是要力求文字严谨。专业老师才会这样要求,是对写作人的爱护。

拿方方日记来做文字“修改示范”会被人误会。方方大概自己还没有修正过,就急急忙忙上市了,真实的可贵。
雅美博主是教书匠吧?说的都是真话,看懂的人,就感谢了!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请别在我博文后面弄排名或分数线。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武汉大学校园,那比武汉医学院就不知道好几个对数级了:-)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能够被武汉大学录取的学生,肯定不会选择去武汉医学院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请用武汉大学,和武汉医学院当年的招生分数线比较不就夠了?

进武汉大学的分数线高多少?
红米2015 发表评论于
如果是指“好好的文字”,我觉得没人用过不见得就是错的,也可以是创新,只要不违反语法规则,不会给读者带来误解。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你自己举例正好说明方方写了错误的句子。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你就别继续神吹武大了,你说话要有对照系统。同济医学院迁武汉时,一级教授比武大还多。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在全国医学院的地位超过了武大在综合性大学的地位。
蓝天白云915LQB 发表评论于
也给你挑个错:
当然现代文学已经像建筑那样退化很多了,为建筑现代主义或快餐文化的产物,其实是很可悲的。

缩略:现代文学。。。。为建筑现代主义或快餐文化的产物,其实是很可悲的。

这个“为”表达意思不准确。
蓝天白云915LQB 发表评论于
没完继续:

2。“大概正是从这种麻木开始”改成:“大概正是从这种麻木开始的" 这个改正也没有必要,只不过把动词做宾语换成了主谓结构做宾语。

3。“眼下我们现在还必须提着心,“改成: “眼下我们还必须提着心,”。这个错得不应该。
这个也没有什么毛病,虽然“眼下”和“现在”是重复的,但是有了加重语气的意思,正好说明方方的语言比较活泼,接近口语。

第四句是笔误就不说了。感觉你是搞学术的,文字要求工整,文学比较随意,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是允许有各种变化的。如果要这样挑,大文豪鲁迅的文字,错误更多。
蓝天白云915LQB 发表评论于
学术有专攻,教授在其它学术领域突出,在文学领域不一定真可以,如果一个文学专业的专业作家,像你说得那么不堪,那么方方简直可称白吃了。下面看看这几个句子:

句子:1。“在我们经历过很多 删除后,对这个套路也都开始麻木。”改 成:“在我们经历过很多删除后,对这个套
路也都开始麻木了"
这没什么错吗!倒是觉得你的改正有点画蛇添足。

2。“大概正是从这种麻木开始”改成:“大
概正是从这种麻木开始的"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她能给读者她在那封闭环境里的真实感受” 读者看懂了,就是王道。文以载道,方方做到了。这就比郭沫若强。
当代好作家不多,玩文字的没思想,有思想的被打压。方方写了,就赞她!

还是要赞一下,写文还是要力求文字严谨。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网友留言:1。“意见都对。老编辑同意。眼下就是现在”;2。“現在的作家教授很多講話都語病百出”;3。武大校友和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老爸:“可不,在武大学了物理的,最后不也混成了一个物理不明、文字不通的marketing家伙[呲牙]”
回首前尘 发表评论于
文字优美细腻工整的唐诗宋词和红楼梦等古代文学巨著,现代人是写不出来了. 现代的作家,有几个能写出优美工整的文字,何必纠结于方方一个. 老百姓对现代作家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你写的内容能够让人感动,那就不错了,文字嘛通畅就行了
Californian 发表评论于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语言也一样,有时代的气息,何必死拘于一格?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1)武汉大学是湖北省最好的大学,当年的招生标准是远高于华工,武测水电等,更是远远高出武汉医学院。说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和中文没有教出好学生,真的不知道什么意思?

2)方方是中国著名作家,著作颇丰,曾经为湖北作联主席,她一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此辉煌,博主居然说她没接受过“西方文明薰陶”?

一个女子,顶着难以言喻的政治压力,在2020年敢写敢骂,曾经是江城和全国,海外华人清晨第一件事,读方方日记。这代表着世界文明之光。

3)博主认为英国,与中文比较,词语比汉字丰富。其实我们这代人,由于历史原因,缺乏扎实的中文训练和阅读,除非家庭环境,自己在家学习。例如高伐林那样的武汉顶尖书香门第之家。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闻一多的诗歌散文,三国荆州历史,古汉语在湖北湖南地区的变迁…,有几个当年在武汉医学院毕业的,现在欧美薰陶浸染过的,真的精读过?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记得大学教现代汉语的老师感叹:他写不出了活色生香的文章,因为一下笔就想怎么合规则,失了鲜活。。。
JustWorld 发表评论于
吹毛求疵,何用意?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回首前尘' 的评论 : 文中肯定了她的勇气和贡献,对科班出身和作协主席,我们要求必须严格些。
回首前尘 发表评论于
方方的文字可能不完美,但是大家看方方文章,看的是她有血有肉的内容,不是文字. 楼主的文字同样不完美,让文科专业人士也能挑出不少问题. 同样,大家也不太关注楼主的文字. 网络文章,重要的是内容,不是文字,只要文字还流畅就可以了.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异乡故乡' 的评论 : 谢谢留言,周末愉快。英文是随手写的,似乎还过得去。
油翁 发表评论于
总的来说,文章的观点比较偏激,对作家方方的文字水平进行了严厉批评。文章认为方方的文字能力不够,存在很多病句和语法错误。同时也提到了方方在疫情期间的贡献,认为她的日记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安慰和真实感受。文章还讨论了诺贝尔奖的话题,指出方方的日记可能达不到诺贝尔奖的水平。虽然文章观点鲜明,但有些说法可能过于苛刻,也有一定的偏见存在。
异乡故乡 发表评论于
上文学城多年,第一次评论,奉献给雅美。
最近无意中看了雅美等人和那个皇城大妞的笔斗,无聊,但也可供闲时消遣。
两人好像是立场不同,但感觉思维方式差不多。
顺便说点题外话:文学城很多五毛五分斗来斗去,其实都是一个教育体系和成长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相似的三观和思维方式,只是恰好立场不同而已。(注意这是题外话,不是说雅美和皇城大妞是五毛或五分。两人都没有那么极端。)
印象中雅美大量文章的大部分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文字中时不时的凡尔赛,让文章品位一下掉了8,9个层次。这点其他城友也有评论。
这篇文章,显然有拿方方当牺牲品蹭热点之嫌。方方的文字并没有什么毛病。倒是博主有邯郸学步之疑,中文忘了些,英文也没学得很好。(博主可以用你自己的标准审视一下你自己用英文给 '扭曲时代'网友的回复)。还有对待 '扭曲时代'的批评,显然气量不够。
雨前龙井 发表评论于
还是方方写的读着舒服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You need to get used to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Otherwise,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judge my approach to writing articles:)
红米2015 发表评论于
第一句没有太大问题吧,把“文字”换成文章就太呆板了,而且文字还有一点自谦的意思。“没有能够”后面当然是省略了前面说过的“为父亲作一篇好好的文字”。倒是用“好好的”修饰文字或文章少见,但也能理解,就是“为父亲好好地作一篇文字”的另一种说法。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1982年,方方武汉大学毕业后,诗歌能够发表在“诗刋”,还有在“中篇小说选刋”,这是当年中国文学诗歌最高标准的文刋之一,不容置疑,文字功底深厚扎实。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如果谈文章结构,通常开篇,主题,旁证博引,结尾回归开篇的立议而得结语。博主的大多数文章都比较杂乱,不符合这点,除了这篇。

方方与池莉不同,方方是78级正规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科班学生,池莉是武钢卫校毕业后读过武汉大学业余作家班。方方的语言文字功底是超过池莉的
吾言 发表评论于
方方可能用武汉土话写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