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往左邬达克向右

打印 (被阅读 次)

二十世纪初到中期,对世界来说是个乱世,所谓乱世,就是如果有机会自由选择出生日,没人会愿意出生在那样的动荡时代,但恰是那个乱世,在中华的土地上,出现了成批有风骨有追求的学者,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和奉献,放入现世,足以令当今众多学者们汗颜。而其中,有一个即使被荒芜无尽湮埋却照样会闪闪发光的名字:梁思成。

27岁宾大建筑系硕士,然后转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本应岁月静好在美国深耕发展的梁思成,却在28岁时明白书中得来终觉浅,于是,与林徽因结婚后,放弃攻博转而一同前往欧洲游历。他发现全世界璀璨建筑史里唯独缺了中国建筑史,这在冥冥中为梁思成以后的工作和成就埋下了伏笔。归国后,他前往东北大学建立建筑系。

1930年,因林徽因结核病复发从东北回到北京,梁思成随后回京加入由朱启钤先生创立的营造学社。之后的15年,当世人在四处逃避战火时,梁思成先生带领团队不畏各种艰险,边躲避战火边寻访中国古建,每次寻到有价值的古建,必写信给当地政府,告知价值,现状和如何保护。他们走到哪,工作室就搬到哪,足迹遍布190多个县,调查建筑物2700多处。与此同时,团队陆续完成了古籍天书《营造法式》的大部分图解工作,他们在无法想象的困境里,为保护中国文物做出的成就无人可出其右。1944年,《中国建筑史》及英文版《图解中国建筑史》问世,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一定要赶在日本欧美人前面由中国人自己书写完成中国建筑史的宏愿。遗憾的是,战争让营造学社无法继续,不得不在1945年关闭。

1946年,对梁思成来说,是个可以再次选择命运的机会,那年,他同时收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耶鲁邀请他作为客座教授去讲授中国艺术和建筑,普林斯顿大学请他参加“远东文化与社会”国际研讨会领导工作,两份邀请函都盛赞他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坚忍,尽管他的团队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整日和泥泞的土路,风餐露宿甚至在吃不饱饭的荒野窘境为伴,但是,梁思成的成就还是被世界发现了,他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他也不知不觉间成了世界建筑界的名人。1947年,他被外交部推荐,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普林斯顿大学为正在耶鲁大学讲学的梁思成举行了特别仪式,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中国建筑史的卓越研究成果。

1947年,梁思成结束了在耶鲁的一年客座教授讲学,婉拒了费正清夫妇的极力挽留和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于1947年9月回国。预见到战后重建需要大量建筑人才的梁思成,提议创建清华建筑系。

1949年解放后,他被赋予重任,主持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设。他为了保住北京古城四处奔波,和陈占豪的梁陈方案  却被各方包括苏联专家否定,但不气馁的梁思成通过不同渠道找一切机会争取,温文尔雅的他甚至不惜和市委拍桌子,和彭真大吵,说出在政治上你领先我50年,我听你的,在建筑上我比你领先50年,你得听我的。他不断和市委表示要对保护工作进行长期的呼吁和说服,为了古城,他的肺气肿越发严重,甚至连坐着都不停喘气,但这丝毫不能停止他的持续谏言,然而之后北京市委成立的规划小组取代了之前的都市计划委员会,虽然梁思成在委员会挂名,但已仅是挂名而已。

1955年,梁思成作为资产阶级复古主义建筑思想代表,遭遇了第一次持续一年的的批判,此后十年,梁思成将重心放到培养年轻一代建筑师身上,他是多么迫切想把他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年轻的建筑系学生们。无奈自60年代后期,他无可逃避地陆续遭到了比1955年猛烈野蛮得多的批判,甚至连担任过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担任过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都成了罪状。

赤子之心,终被辜负,1972年,梁思成在北京医院隔离审查时去世,安慰的是,他的第二任夫人林洙,始终不离不弃坚守陪伴在他身边。

而在梁思成回国的同一年,1947年,在上海耕耘了近30年的邬达克,带着家人,悄然离开了事业腾达的上海。他的突然离开,仅有一位他的中国朋友王先生知道。

当1918年的邬达克从战俘营通过哈尔滨一路逃到上海时,他不会想到他会为上海的建筑历史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三十年的逗留,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60多座建筑,最知名的武康大楼,是他刚到上海还在科瑞洋行时的早期作品。1924年,他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业,几年后,其建筑师生涯达到顶峰。他的设计风格随着国际新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并成为上海新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作品当属国际饭店,在远东地区还没有出现如纽约般的摩天高楼时,国际饭店无疑也就被赋予了完全不一样的时代和地区重任。

而邬达克更不会想到,正因为他的国际饭店,深刻影响了一位少年的未来选择,这位少年就是日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国际饭店开建后,十余岁的贝聿铭有一天骑着脚踏车经过国际饭店施工现场,在那里,他看到工人们正在为这座摩天高楼深挖地基 ,他站在那里看了很久,那一刻带给他的震撼使他当下立志,未来一定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这也是贝聿铭大师深爱建筑的最初和最坚定启蒙。

随着1941年12月日本空军击沉上海港的西方军舰,上海被卷入战火中。在这时刻,邬达克意外被任命为匈牙利驻上海领事馆的荣誉领事,1943年1月,邬达克开设了匈牙利首个驻上海领事馆,然而由于匈牙利政府成了亲纳粹的政府,邬达克1944年10月便坚决请辞。但是那段时间,邬达克凭借他的正直和勇敢,积极行使领事职责,即使面对纳粹恐吓要向日本人举报他,都不曾动摇邬达克为犹太人挺身而出的坚定和勇气。正因为他的鼎力相助,使140多位在上海的匈牙利人和犹太人离开上海而避免被抓去难民营,其中包括他的犹太秘书和公司里的12位犹太人。

看他的设计作品,发现无论是他的早期或后期作品,除了一些别墅或厂房,有相当一部分设计都有着船的影子,远至武康大楼,中期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到他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吴同文私宅,无不在设计里依稀看到船的影子,我始终没能找到任何相关文字的解释,那么,我自己的理解,或许,乘轮船离开异乡回到故乡自始至终就是这位深爱匈牙利的游子内心最大的愿望之一。然而海的那边,他早已计划退休后建一个农场的两百多公顷自购土地,被政府以某种原因充公,匈牙利,成了挚爱着祖国的邬达克永远无法到达的故乡。

海水连天江水滔滔,1947年,梁思成乘船而归,带着无限的希望和憧憬,邬达克乘船而去,带着对上海的惜别和未来的迷茫,他是否在刚离开耕耘近30年的上海时已经开始怀念上海?没有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位伟大的建筑大师,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独特的珍贵礼物,建筑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没有他们当年的远见,学识,胆魄,勤奋和无私奉献,我们看到的当今世界很可能会是更不完整的历史片段,他们才是时势出的惠及世界的真英雄!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其实吧照理说,正常来说,在经历了那么悲惨又损失巨大的十年,没人愿意再看到悲剧重演,很多人也确实不信会重演,历史的发展有时是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吧。
嚣张的外交豁免权秘书长让人匪夷所思,这次算是碰到较真的,可迫于舆论压力的道歉又有什么用。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傅聪的朋友就有点图样图森破了:)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简中圈无论是在墙内还是域外,嘴上都喜欢说些扶清灭洋的台面话,而内心自信最终还是靠泰西文明来加持与支撑的,最近帝都同业行会长老的厉声质问懂什么叫使馆车吗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就彰显了这种心理落差:)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土豆了解我,确实当场就气晕了。好在看到你说的教育界精英评论让我笑了,只能说文学城藤校代言人海吹时,恰恰暴露了他在此事上的狭隘和偏激,而他那个在中国学建筑却把千年的中国建筑连同梁思成一起贬到尘埃里的北大建筑系人更是让人无言以对,不知他建了什么传世杰作或是对中国或世界建筑史贡献巨大才使他如此不自量力的轻狂和不屑,有点教养的人不会这样表达,可见知识真的只能代表知识本身,和教养素质没有必定关联。
土豆精确的链接让人震惊,那位米兰大学建筑师可谓和那时的一些海归精英们殊途同归。邬达克经历颇多,所以尽管他和海归精英们都有着极强的爱国心,但表现却完全不同敏感度也很不同。傅聪在回国参加傅雷平反会后就问他的一位朋友,文革还会再来吗?朋友坚定地说,肯定不会再来了。
不知道一百年以后,当后人们回顾历史,会不会和现在一样,他们也只有两百年前群星璀璨的那一代大师们可以追寻和缅怀,真希望不会。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从那篇《从梁思成的成就看中国建筑的落后》下留言看得出等等看看这次是被气晕了。邬达克1918年前后将近4年的战俘/监狱/逃亡经历,使他有了历史敏感度,特别是对任何一种红色镰刀锤子政权的恐惧感……他明白对着政治流氓说“我比你懂建筑”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那年代选择滞留甚至主动回到红色墙国的理工科学者,哎,实在无话可说……至于那位教育界精英大热门博主、(别笑)、能把“中国建筑的落后”与被政治捆绑住手脚的梁思成联系起来,则更让我唏嘘无语。有时候,蛮鄙视聚集在这儿每天撰写“我的成功人生”的简体字精英人群的,(我自己打我嘴巴)。

《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场景,米兰大学女建筑师的意想不到的结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ie_34cpJI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这倒是,至少那种优越感已根植于那一二代人的血液里了吧。如果没记错,邬达克为了拿到匈牙利护照还是费了不少周折等了很长时间。他在上海的起起伏伏,可谓一言难尽,但发觉他是非常留恋故土的人,无论在哪里,待的时间有多长,家乡才是他心里真正的家,只是时局多变,身在江湖早已是身不由己,只能随着时代的洪流尽量顺流而下而不是逆流而上。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邬达克故乡的老人会调侃说自己是皇帝的臣民:)虽说当年帝国存世不长才几十年,毕竟有过辉煌阔气的时候,他们对德意志有着特殊情感,不过对东边的老毛子就没啥好话,对斧头帮的蛮横至今耿耿于怀。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是啊,而且看来轮回还不但是那个英国咆哮哥,前些天更让人震惊的是4位美国教师在中国遇袭,一个个受伤躺在地上急需帮助,但是,除了一个民警和一个妇人蹲在旁边,周围自动围成一群看客,无动于衷木然看着躺在地上的四个人,拍照上传倒是没忘。鲁迅先生曾在看到国人被杀的录影后大叹画面上围观者们表情呆滞,再怎样身强力壮,也只是毫无意义的看客。过了将近两个甲子,一模一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从原点回到原点。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谢谢时代的信息分享。当把陶先生和馥记连在了一起,也就不惊讶陶先生的馥记是邬达克住宅的承建商了,说不定孙科的住宅也是陶先生的馥记之作。
原来接手者是邵修善,邵陶联姻可谓门当户对。对这栋住宅了解得越来越多啦。邵家可能曾把房子出租给德国外交官,CIA曾有一张照片显示别墅的沿街窗口挂着纳粹旗,邬达克因此在申请美国签证时遇到麻烦,直到澄清后全家才拿到签证。
这栋别墅命运多变,经历了不同的企业学校甚至食堂,好在最后终于恢复宁静,虽然保护过程曲折,但终于被看见和妥善保护,欣慰。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又是一个轮回,年初伦敦火车站英伦姐咆哮哥的春晚彩排生动阐释了这种精神传承,虽说新一代都成长受益于改开新时代,都喜欢以受过欧风美雨熏陶为知识卖点,可最终还是不能免俗,就连特区富三代公子从小浸泡在盎撒顶级精英教育的糖水里,写起批判梅西出工不出力的小作文,其义愤填膺的分贝都直追周小平:)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文学城里这么多的上海人,还漏了好多。邬达克在番禺路的这座房子也是陶桂林先生的公司承建的。后来这个房子的主人曾经是邵修善。而邵修善的女儿,在孙科的介绍下,与陶桂林先生的一个儿子结婚,仍然幸福美满生活在加州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大谢二郎,看了你的链接,不得不说,那人确实像是梁再冰。时间线也对得上,1965年她和她老公一起去了英国,说是要在英国工作几年。看过一个她可能七十多岁时的采访,和视频里的她很接近,因为她的眼睛很有特点,很容易记住。只是她曾说,幸亏她妈妈在文革前就去世了,不然以她妈妈直率的性格,如果到了文革,估计够呛。只是完全没想到你视频里的那一幕。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确实太魔幻。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RloqCS0fY

有人八卦说,古董视频里对着盎撒记者用英文念毛主席语录的是梁思成女儿,从眉眼轮廓看是像粤闽那一带的,五六十年前的这个场景非常魔幻:)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得不删去很多内容,但必须把以下这段内容放入这里,以此来反驳一些对中国古建及梁思成先生的偏激不公正言论。
费正清夫妇不愧是梁家最真挚的朋友,为这样的友情深深打动,也为梁思成先生的遗作得以出版而倍感欣慰:

1946年,梁思成把图解中国建筑史书稿带往美国寻找出版机会,由于印刷成本太高,一时找不到出版商,于是他把稿子留在费家。1948年,一留英学生为毕业论文向梁思成讨要资料,但那个女生拿到后就人间蒸发了。直到1979年,当费氏夫妇再度访华时才得知此事,费慰梅气恼焦急之下,动用很多力量找到并交涉成功,那女子寄回了梁先生的这部手稿。费慰梅立刻从波士顿飞北京亲自查阅是否完整,然后开始寻找出版商。之后四年,费慰梅和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太太林洙女士为图书的内容等做了大量补充校对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思成先生的这部遗作,终于在198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一经问世,即刻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出版当年,这部作品即荣获1984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ina63' 的评论 : 谢谢亲爱的米娜,好久不见你,真高兴看到你。
我也对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很着迷,难怪你到了那里会喜欢得拍不停。西藏中路上的沐恩堂即使在现在,周围高楼林立时,依旧是低调却又引人注目的存在,特别神圣之感。
我对中欧情有独钟,特别是布拉格,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然后是匈牙利。布拉格是在战火里被保存得最好的城市,而匈牙利因为有了邬达克而赋予了很不同的意义,很想去看看他曾经学习生活工作又魂牵梦萦却最后无法再到达的地方。下次有机会时一定要去看看匈牙利。
问好米娜同学,狠狠握握爪!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叶子,我笑死了,看你这段留言时我就立刻想到你写过的老干部,结果你自己也说又想到老干部了!
绿房子曾经有段时间被当作餐厅对外开放,因为就在南京西路贴隔壁,所以去过几次,后来被收回变成了办公地,可能就是你说的那个研究院还是规划院。
邬达克这栋番禺路的住宅之前好像是一位女商人出资把它修葺后对外开放的,可能现在她不做了?有点吃惊它关了,也不知道这幢别墅以后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办公地点或者老干部活动中心,哈哈,你看你的老干部文给我留下了多深刻的印象。离那幢别墅不远的孙科别墅也值得去看一看,那是邬达克曾经给自己设计的,后来只得在临近地方买地建了这栋新的住宅给自己,但他居住的时间不算长,随着三个孩子里的两个孩子长大离家,他把这栋大宅卖给了一个手表商后搬去了达华公寓,达华其实是他公司名下的个人产业,好在外型没什么变,只是他一楼的客厅改了,哎,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哪天老洋房们不再被视作餐饮的热门地,而只是对外售票开放的参观地,那么这就又是一种非凡的进步了!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好久不见二郎!西方文明惠及全球,当年那批大师去西方接受熏陶,回国后创造出各自的精彩,甚至条件那么艰苦又兵荒马乱时代的西南联大,那些教授们没有怨言千里跋涉,在那里创下了那么多奇迹,那时的人相比现在是那么纯粹,带着理想热爱的事业和坚定的信念。对比现在不也有那么多人到欧美深造,怎么过了八十多年就那么不一样了呢?可能那时的条件虽然极为艰苦,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富足自由的。问好二郎!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的链接分享,原来上海举办过邬达克展览,我真是孤陋寡闻。邬达克,包括陶桂林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一大批人才,都值得被一代代铭记而不是遗忘。谢谢菲儿!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原来陶先生是馥记营造厂的老板!真是不好意思,我当时只记住了馥记忘了老板名字,谢谢你及时提醒。
馥记非常了不起,这家当年最大的营造厂,邬达克早期在科瑞时的武康大楼就是和馥记合作的,到他自己开业还是和馥记在一起,可见彼此非常欣赏和信任才能保持这么长久的合作。因为国际饭店项目有太多不同供应商以及建造商,所以我就没有放入任何一家,但馥记是国际饭店最大的承建商,久记木材厂是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约70万美金的造价,主要就是由馥记承建,只是要放到现在,估计后面加两个零都不止。
看到陶先生的后代成就非凡,真为他们高兴。机遇和选择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
谢谢扭曲时代临博分享这么多信息,特别是对陶桂林先生的介绍,不得不说,那真是个人才辈出星光熠熠的乱世。
Mina63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一定记得在西藏中路上1929年邬达克设计的带有哥特式尖顶和拱窗的沐恩堂,该建筑外观是美国学院复兴哥特式。‘’,刚刚看到菲儿复贴到等等这里的博文,知道了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是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几年前我去了布达佩斯,在当地的建筑群里,这种尖顶拱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为这些艺术杰作拍了很多的特写,邬达克为上海留下了这些杰出贡献,也是和他所受到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教育有关。
Mina63 发表评论于
仔细地看了等等和菲儿的关于邬达克的博文,才真正了解了这位为上海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建筑师,正因为文学城有你们,才是吸引人们到这里阅读高质量文学的动力。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以前一直经过达华宾馆,不知等等说的就是这幢。以前回国哥带我去过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那时已变成上海某个研究院工作场地。上海很多洋房都变为政府的工作机关与场地,我们以前的上级单位也在老洋房里,我去送过报表。这些建筑以前可都是人家私人拥有,我又对这些老干部不满了。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谢谢菲儿,我刚看了,这是我在你那篇的留言."親兒的菲兒,貼兒真好看,喜歡你的詳細介紹,這次回滬忙於房子裝修,本來想抽空去不遠處的鄔達克故居參觀一下,竟然還是遺憾沒去,談到上海的建筑,他可真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我老公家隔壁就住了一對白人,每次回上海,總看見他們,已有七,八年,他們把上海當成自己家了。

我极其仰慕邬达克,一直想去他的旧居也是记念馆看看,听说纪念馆由于维护旧居的经费不足关闭了,这么个对上海城市建筑着巨大贡献的人物,政府这么做真没道理。但愿有一天重新开放。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背后说到底还是西洋欧陆文明的底蕴与魅力历久不衰:)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前些日子,文学城连续文章谈梁思成夫妇的建筑学成就,没有人谈邬达克,和陶桂林两位民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大师。在上海,如果去国际饭店,除了蝴蝶酥,二楼的博物展览一直都是邬达克和陶桂林两位大师的成就。而且国际饭店中标主要是陶桂林大师拿到的。

陶桂林大师也是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的建筑设计师,在当年的上海的地产业,与哈同,周湘云齐名。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祖师爷。

陶桂林先生的英语很好,妻子是早年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的。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在爬梯,刚看见,文在这: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1909/32058.html

谢谢叶子和等等!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天哪,真是学无止境,非常谢谢你的留言,我不知道陶桂林先生也参与了国际饭店的设计和建设,我只关注了国际饭店设计和审批时遇到的许多挑战,感谢扭曲时代,请容我明日补课后再来回复。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报告,没找到!爱特菲儿:能不能在菲儿有时间的时候把邬达克的文文放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呀?:)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这篇文章谈邬达克,却没有提到另外一位中国近代建筑大师陶桂林先生。如果去国际饭店,二楼博物馆陈列的是邬达克和陶桂林两位建筑大师一起设计建造了上海许多著名建筑,包括了国际饭店。

陶桂林先生也是在49年之前举家迁往台湾,然后在美国定居。后代子孙都是成就非凡。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ailor19' 的评论 : 好久不见Sailor,真是特别高兴!太奇妙了,我今年以来曾一直有个想法,这会儿看到你的留言,感到实在神奇。林洙女士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梁先生幸运有她。虽因篇幅所限,我只在文里提了一句,但她一直,始终,是我非常钦佩的女性。私聊!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这两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邬达克,虽然走过不同的道路,却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不仅为中国的建筑史和上海的城市风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在艰难的时期展现了出色的胆识和勇气,为世界建筑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一页,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需要被铭记和传承。愿我们能像他们一样,用执着和坚韧的精神,为建筑事业和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谢谢油翁先生临博,您的这段总结比我的结尾强大太多。
我曾经想,为什么那个时代会出现那么一个群体,在非常动荡艰苦的年代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亮眼的成就,为什么到了和平年代,条件好了很多,却反而没有了动荡时代每个个体所散发出的瞩目和气质了呢?除了政治原因,还有什么呢?或许和平时代的安逸让人少了坚韧的进取精神和使命感,还有,对一个事物或事业的真正热爱之心。
谢谢您的来访,问好!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谢谢叶子,其实我是去年才真正地去认真了解邬达克的,然后就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尤其是他帮助犹太人的胆魄和勇气让人敬佩。如果番禺路关了,你就去达华吧,那是他住得最久也是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处住宅,当年他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赴欧的轮船。只是他曾经的客厅已经变成了商业之地,虽然相信邬达克会对这样的变化不喜欢,但或许这是他的建筑迷们纪念他的一种方式吧。上海很幸运也很赞,保留了那么一大批他设计的建筑。
问好叶子,你的上海系列引人入胜,一定要继续奥!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谢谢亲爱的菲儿,我和等等一起去找你的文,你的文我记得以前看到过,去重温一遍。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亲爱的暖冬,谢谢你说出我的心里话。梁思成先生用颠沛流离的一生创下的惊人成就非常值得被一代代后人铭记,他和邬达克都是有着丰富学识和宽阔眼界以及颇有担当之人,正因为他们的这些特质加持,才会在如此动荡的乱世里留下盛名传颂至今,那个时代能有这样一批批专业人士,真是世界历史的一大幸事!问好暖冬,周末快乐,静等你的散文新作来触发我的思考!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啊呀,太谢谢美菲了。老实说,写这篇文实属意外,要不是前几天看到一文里有些比较偏激和不太公正的说法,还不会想到特别写文。
我也曾困惑他的作品少,但当我把他的生平按时间线来看时,似乎明白了一些。解放前战乱不断,设计无从谈起,解放后百废待兴,按国防第一工业第二普通建设第三一般修缮第四的建设方针,直到1958年才集中出现一批新建筑作为国庆献礼,但他在55年已是抱着封资修老物不放的批判对象,加上为了北京古城与党和苏联专家意见完全不一,那还能有多少设计机会给他,63年和日本为纪念鉴真和尚而建的鉴真纪念馆可能有诸多考量。文革以后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直到71年去世。
邬达克也是位悲情人物,虽不及梁思成动荡,但也是诸多遗憾,最后仍旧无法到达他的家乡。唯一庆幸的是他们都有足够热爱的事业,才得以抵挡漫漫长夜的孤寂和侵蚀。
谢谢菲儿,有机会我要去看你的邬达克文。
油翁 发表评论于
这两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邬达克,虽然走过不同的道路,却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不仅为中国的建筑史和上海的城市风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在艰难的时期展现了出色的胆识和勇气,为世界建筑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一页,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需要被铭记和传承。愿我们能像他们一样,用执着和坚韧的精神,为建筑事业和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Sailor19 发表评论于
问好等等,等等一出笔就是精品文…!我的一位好朋友就是林洙的女儿也是梁思诚的养女。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等等好,等等不写则己,一写就是精品。邬达克真的是提起上海的建筑就绕不过去的名字,一直想去番愚路上的他的老住所去看看,当时因为装修房子没时间.想下次,这次去已不对外了,很遗憾。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1

暖冬说得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等等写得好啊!读来酣畅淋漓!
梁思成这样无畏的人活在中国的建筑史册上,也活在人们的心里!邬达克对上海建筑和世界的影响也是竖起了一座丰碑!谢谢等等的介绍!周末快乐!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等等终于开门了,还带来了二个建筑大家的好文!哎,梁思成一生周折,海归的悲剧,后来似乎没太多他设计的建筑。匈牙利人邬达克倒最后成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国际饭店,武康大楼等都是经典,最后在加州去世,我原来写过他。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给叶子一起,抢好等等的沙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