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敬爱的大哥聂铁钢
我们敬爱的大哥聂铁钢,12月20日凌晨3时26分因心梗在武汉中南医院去世了。
老伴的大哥聂铁钢生于1929年7月8日,享年96岁。
大哥聂铁钢1948年高中毕业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949年中原大学毕业,同年12月调中南新青年报工作,任记者。1953年3月调中国青年报社,任驻中南、湖南、湖北记者站负责人。
上世纪初,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大哥聂铁钢,任《中国青年报》中南记者站站长,到黄梅采访时,找到了在家乡艰难求生的妈妈、弟弟铁干和妹妹静仪母子三人。
当时,铁干正在黄梅读小学。大哥当即决定带他到汉口去读书,兄弟俩住在汉口“中南青委”。不成想,后来团中央决定撤销“中南青委”,调大哥回北京《中国青年报》工作。不得已,大哥只好送小哥回老家继续读书。
1956年,大哥调回武汉,任《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时,接妈妈到武汉照顾孙女,静仪跟着妈妈到武昌水果湖小学、初中读书。初中毕业时报考武汉一师,1967毕业分配到武汉市水厂路中学,我们相识、相知、相恋。在双方家长的祝福声中,我们于1971年3月领证结婚。
那时,大哥大嫂一家被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不久大哥大嫂被分配到宜昌开关厂宣传科。全家搬到宜昌安家了 。
大哥一生都在从事文字工作。1949年12月毕业于中原大学政治学院,任中南新青年报社秘书组副组长。1953年1月调入中国青年报中南记者组,1954年10月调入中国青年报湖南记者站,1956年10月调入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1966年8月调入调入中国青年报记者部。1969年4月调入团中央五七干校。1976年11月调入宜昌湖北开关厂宣传科。1979年7月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杂志社任文学副编审,1989年5月离休。
聂铁钢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工作时,曾当选为湖北省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鲁迅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理事。1990年3月被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聘为《湖北省志·水利志》特约编纂;1991年9月受聘任中国科协《科协论坛》杂志编委、编审。著有报告文学《一颗红心为革命》和《我们在三峡》。
自从大哥调回武汉工作后,每到周末休息时,我们都要去大哥家切磋棋艺,同时向大哥请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鉴赏问题。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投稿《一篇优秀作文的诞生》,把如何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然后用挂号信寄到北京。没有想到,大约个把月后,收到编辑部挂号寄给我的“清样”。
我小心翼翼地拆开挂号信,打开信件仿佛闻到了油墨飘香,看到我写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虽然还只是“清样”,但那一瞬间,仍然抑制不住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家,第一时间与也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夫人分享喜悦、共享成果。仔细阅读编辑来信,要求我认真修改后尽快回寄给编辑部。
因为是第一次给刊物投稿,才知道当年杂志社在文章在公开发表之前,还要作者审阅修改后才能发表。我是不是要像平时给学生批改作文那样修改呢?怎么办?静仪立即陪我去大哥那里请教。大哥聂铁钢当时是湖北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江汉论坛》的副主编,大哥看到我的文章“清样”后,先祝贺并鼓励我继续努力,然后给我讲编辑修改文章的一般原则和修改方法,特别强调一定要使用编辑们习惯用的、统一的修改符号。我按照大哥教的方法,并运用修改符号把“清样”修改好了。“清样”挂号寄到北京去了。却给我永远留下了修改原则、方法和那些符号。我自信有了第一次,必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一次修改“清样”,大哥教我的那些宝贵知识和技能,在后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让我和我的学生受益匪浅。
大哥不仅在文学作品鉴赏和写作方面堪称我的导师,他还抓住机会让我走进文学大师家接受熏染。1986年9月,我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邀请,到该社参加修订初中分编型《写作》教材。大哥特地委托我给住在北京团结湖北里的顾学颉老先生送去礼物,得以认识顾先生,亲聆謦欬,如沐春风。
大哥一生从事文字工作,因为当记者,不仅走南闯北,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社情;而且,他在北京中国青年报记者部工作期间,深受团中央胡耀邦书记的赏识,后来耀邦书记每次来湖北,只要有空,总要约他去打桥牌。俗话说,与高人同行,格局不大都不可能。大哥的格局之大让我们深受教育。
那是1989年暑假,我应海南省农垦教研室邀请,去给海南农垦系统中学语文老师讲教材教法,并上示范课。课后,时任农垦中学校长赖瑞光请我们一家到华侨宾馆喝早茶,热情邀请我调到海南去工作。我被赖校长的事业心感染,也为海南高考的优惠政策所吸引,当时就对赖校长表示:“为了您强烈的事业心,为了我的两个女儿能考取理想的大学,我会考虑到海南来工作的!”
回到武汉去对大哥谈了我的想法,大哥非常支持我去海南工作。静仪不无担心地对大哥说:“我们飘洋过海,到那个举目无亲的地方,要是生活不下去怎么办啊?”大哥对她说:“海南不是四周都是海吗?别人都能活下去,你活不下去,那就跳海吧!”在大哥的坚决支持下,我们于1990年9月调到海南省农垦中学。
大哥退休后,退而不休。1990年3月被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聘为《湖北省志·水利志》特约编纂。
1991年,海南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兼桂林洋农场场长林诗銮,在总局开完会后,顺便来农垦中学看看他儿子。找我的老伴——班主任聂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刚好聂老师正在上课,林场长就和我在办公室聊起来。我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说;“这不,总局布置各农场一定要编写‘场志’,我们还真不知道从何着手呢!”
我一听,就对他说:“真是太巧了啊!聂老师的大嫂就是湖北省地方志离休的,她大哥一生从事文字工作,五十年代初是《中国青年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文革后调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任《江汉论坛》主编,也是离休干部,如果你觉得需要他们帮助的话,我可以问一问。”
“如果他们愿意来帮我们,我就请他们住在我们农场招待所,指导我们完成编写场志的任务。报销往返机票,润笔费另付。”
林场长果断决定,请我立即联系,确定之后马上告诉他。
一周后,林场长亲自到海口机场迎接两位来指导编写场志的老文化人。
一个多月时间,编写《桂林洋农场场志》工作结束之后。林场长派场办主任陪两老环岛游一周后,送到我们家。在两位老人启程回汉时,林场长亲自到海口来为两老饯行,感谢大哥大嫂帮他们编好了场志,礼仪之周全,态度之谦恭,令人感动。
大哥一生真是读万卷书,博闻强记;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平时在家闲聊,也给人带来快乐与思考。记得有一次听大哥讲西哈努克吃豆芽菜的故事。有一次西哈努克从杭州回到北京,周总理问他此行有什么感受?他说:“杭州宾馆的豆芽菜太好吃了!北京的豆芽菜很难吃!”周总理马上派人了解情况,原来杭州的大厨用注射器给每一根豆芽菜注射老母鸡汤,然后再炒!那口感、那味道当然不同凡响!
大哥九十六岁高龄去世,可谓寿终正寝!且心梗发作两天后就安详离世,最后一次降福子孙,令人敬佩之至!
大哥走前再三告诫子孙,一切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插管子抢救!死后一切活动从简,不要开追悼大会!
大哥一生充满了奋斗和奉献。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