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行—利马 美食

走的多,见的就多,见的多,想的就多,想的多,悟的就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们乘坐下午五点半的航班从Puerto Maldonado飞到利马,大约一个多小时。利马机场免税店里的商品并不优惠。住在利马一般游客有几个选择,Miraflores是治安较好的富人区,Barranco是接地气的老社区, downtown的老城区方便游览历史遗迹。之前了解过,从机场有直达Miraflores的大巴车,发车地点在机场附近酒店Hotel Boulevard 的停车场,大约每隔一小时一班,票价15 SOL。我们错过了上一班车,不想久等,叫了出租车去旅店70 sol。出租车在秘鲁并不规范,最好跟司机先谈好价钱。车穿过利马市区,沿着一条海滨公路直到Miraflores。一路上交通拥挤混乱,有的地段没有车道的划线,变道转弯都要抢,看得我提心吊胆。

我们订的旅店就在Miraflores商业区一栋老式建筑内,拉门的电梯,幽暗的走廊,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的油画,恍如走进了一部老电影中。也许这家旅店以前就是一家画廊呢。那个举止腼腆的女服务员和这里的氛围很搭调。旅店地理位置便利,附近有一家大型超市,步行至中心广场的Kennedy Park只需几分钟。





我们在利马只有三天时间,活动安排要有取舍。来到一座城市,自然要瞧瞧这座城市的风貌,没有时间精力去做功课,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走马观花,那就参加一个free city walk tour吧。导游是靠挣小费的,每人10-20美元。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离酒店不远的一个集合点,导游领着一小队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乘公车前往downtown的historic center。



The Plaza San Martín

城市中的一个著名广场。 整个广场的焦点是中央的塑像—秘鲁的解放者Jose de San Martín, 广场以他命名足见其在历史上重要的地位。



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

跟天安门广场一样的地位,周围是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总统府,市政厅,大教堂等。市政厅前有个喷泉,导游说,曾经有位总统决定,国庆节喷泉里喷出的不是水而是秘鲁的国酒pisco,那个万众痛饮的场面一定挺嗨。我们赶不上喷泉喷酒的美事了,赶上总统府前举行的换岗仪式。





市区中心这块区域有许多地方可逛,教堂,图书馆,旅游商店。可惜没有时间参观一下当地的博物馆。



最后导游带着大家来到一个城市交界处,指着远处半山腰连片的房子,半开玩笑地说,走过这座桥,你就可以走到山脚下的贫民窟了,不过我可能等不到你回来了,因为那里是犯罪的高风险地区。切记不要独自前往。



桥下的一小块空地上立着一尊骑士雕像,没有任何文字介绍。导游提问,这个雕像是谁?为什么把雕像放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原来他就大名鼎鼎的西班牙人Francisco Pizarro,印加帝国的征服者。每个征服者必然都有着残酷冷血的一面,虽然他是利马这座城市的创建者,但他不能像San Martín 一样被树立在城市广场上受人敬仰,作为一个殖民统治者,只能被放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被选择性遗忘,可历史无法将事实抹去。



导游推荐去中心广场附近的一条小街吃午饭,说那里的餐馆是当地上班族吃饭的地方,性价比好。我们随便选了一家餐厅进去,三个菜的一份套餐才45 sol。吃完午饭,我们又跟着这家公司的另一位导游坐车来到Barranco开始了下午的半日游。

如果你对历史建筑博物馆感兴趣,那就多花时间在downtown的historic center。我更喜欢Barranco 的小资小调。感觉这里的每条街道、房子、角落都充满了故事,艺术家们用生动的画笔把一个个故事鲜活地展现在访客眼前,让这个老社区充满生活和艺术的气息。拿着手机随手一拍,就会留下一个生动有趣的画面。













正在工作的街头艺术家,他们给这些普通的建筑带来了美和活力。



一路上导游讲了太多的故事,只记住了大概的几个。画中的这位性感美女年轻时是个舞娘,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开放和前卫的,后来她出道做了歌手和演员,名气越来越大,又下海经商,最后娱乐和钞票都玩够了,从政做了一名女议员。佩服这位姐,敢想敢干,玩得起各种人生游戏,妥妥的人生赢家。导游说她是六十年代生人,现在应该还在世上呢。



路过一个古老的教堂,还在修缮中。孩子们在前面的空地上踢球。教堂前有一组雕像。如果上一个美女画是励志的,这个雕像背后的故事就有点凄美了。导游说,建立这个雕像是为了纪念秘鲁著名的女歌手Chabuka Granda,她从小就生活在Barranco,就住the Bridge of Sighs的旁边。那个骑马的男人是她的恋人和追求者,可她却一再地拒绝他,最终男人黯然离去。在恋人离去后,她才醒悟,思念之下写下了这首同名的the Bridge of Sighs。我现在网上找到了这首歌曲,听不懂歌词,但歌曲旋律欢快,不像似一首忧伤的情歌。



这就是著名的the Bridge of Sighs,一座浪漫的桥,Barranco的地标。现在一搜才知道,原来意大利威尼斯的那座桥才是“正宗”的。据说第一次到此的人,如果能屏住呼吸一口气走过这座30米长的桥,就能达成所愿。导游说,如果一对情侣能够手拉手屏住气一起走过桥,就会永不分离。这个时候,你敢跟身边的伴侣说 “不走”吗?



导游带大家走进了当地的一家美术馆参观。一位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印象深刻。导游说他作品的主题是男孩和鸟,这和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鸟人》。在这个变得越来越物质和商业化的世界,艺术家用独特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打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户,虽然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朦胧的触动。









夕阳西下,我们这一天的活动最后在海岸边结束了。这里可以远眺高楼林立的Miraflores,那里的现代繁华和这里的老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还巧遇了一起徒步Salkantay的德国夫妇,他们说那天在马丘比丘他们也差点误了火车,看到排队候车的长龙傻眼了,顺着山路一路小跑回到了热水镇。我们随后跟他们一起去了一家当地的超市购物,在那里买了些当地的水果、酒和零食,然后坐公交车回到Miraflores。他们第二天就飞回德国了,就是从他们口中,我得知了Colca Canyon,比美国的大峡谷还要深,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利马的最后一天,我们沿着Miraflores的太平洋海岸走了那条10公里长的风景步道。步道建在悬崖之上,沿途有多个公园,一路上绿草鲜花,整洁漂亮。游客可俯视下面的海滨公路,远眺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海面,旁边是一片片高楼林立的商业和居民区,一派现代都市的风貌。据说这里是玩冲浪和滑翔伞的好地方,一路上不少跑步健身的人。明白了为什么Miraflores是利马的富人居住区,环境好啊。



这条风景步道的地标就是爱情公园(Love Park)。在蓝天碧海的背景下,这尊雕像极具视觉的冲击力。相比中国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小情怀,秘鲁的艺术家直接把人性之爱大胆地展现在公众眼前,直击心灵。如果在此处立个政客名流的雕像,还有啥意思?





另一个地标就是位于海边的大型购物中心(Larcomar)在购物、餐饮、娱乐的同时,还可欣赏美丽的海景。



在利马的第三天参加了Paracas and Huacachina oasis一日游。从利马出发大约4个小时车程,来到第一站Paracas,一个海滨旅游度假地,然后坐船前往一个海岛(Ballestas Islands)转一圈大约二个小时。这个岛号称“Galapagos”的缩影版,可看到海狮、企鹅、海鸟甚至blue footed booby。这些动物还真都看见了,零零星星的。如果你去过Galapagos就会明白了这个缩影版没法相比,如果来回八个小时的车程就为去这个岛,就不值当了。





在岛的一大片荒坡上,一个植物状的巨大图案赫然出现在眼前,就像有人用画笔画在土地上的。船长说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出现在那里的,当初人们发现这个岛屿时,它就存在了。你可以说是不是有人特意造出这个东西来吸引眼球?这个长宽有几百米的巨大图案,谁吃饱了撑的,用什么机器在斜坡的岩石上挖掘完成这个工程?

船长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秘鲁的另一个著名的景点—NazcaLines 还是直接引用谷歌的搜索结果“The Nazca Lines in southern Peru are a group of pre-Columbian geoglyph stretched into desert sands. Covering an area of nearly 1,000 sq. kilometers, there are about 300 different figures, including animals and plants. Composed of over 10,000 lines, some of which measure 30 meters wide and stretch more than 9 kilometers ”

1万条线,每条线可达30米宽,9公里长,细思极恐。这样庞大的工程,2000前的古人是怎么挖掘完成的?意义何在?原来我在安省公园里看到的那些岩壁刻画 Petroglyphs 与这个眼前这个Geoglyphs绝不是一个级别的工作量。“Petroglyphs are made by scratching, rubbing, or chipping at rock surfaces. Pictographs are painted rock surfaces. Geoglyphs are larger, ground markings made usually by trenching or clearing away rocks and the top layer of soil, in patterns or lines that stand out from the natural surface”看了这段解释后,我明白了Petroglyphs不过是古人留下的岩石绘画,而Nazca Lines这样的规模Geoglyphs可能是某个高级文明的遗作。



参观完小岛,中午我们来到一个酒庄饭店,吃饭品酒。导游说这里近海岸,气候炎热干燥,盛产葡萄,所以酿造的葡萄酒有名。



Huacachina是一片自然存在的沙漠,尤其沙漠中那一块绿洲,无疑是这趟旅程的亮点。





之后我们走进下面的那块绿洲,这里绿树鲜花,碧波荡漾,与周围的漫漫黄沙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导游说这块绿洲里的湖水非天然形成,是人造的,再过几十年就干涸了。



坐在敞篷越野车里,飞驰在一个个巨大的沙丘上,车轮扬起沙尘,忽上忽下,左右摇晃,上下颠簸,刺激着体内的肾上腺素不断升高,同车的女生哇哇大叫,司机大哥听了起兴,把车开得更飙。过不了在沙漠中开车的瘾,就站在车上留个影吧。



最好玩的就是滑沙。我原来以为像冲浪一样站在滑板上顺着沙丘往下滑。实际上是趴在滑板上滑下去,这样当然更容易安全。可惜每人滑了一次就完事了。这个一日游早晨545从海滨的JW Marriott hotel出发,晚上23点多才回到利马,还有比这更长的一日游吗?



说到秘鲁旅游,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美食。细数一下世界传统美食国家,亚洲:中国、日本、泰国、印度;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北美:墨西哥,南美就是秘鲁了。从高原到大海多元的地理环境为秘鲁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在长期殖民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下,本地传统烹饪融合入了西班牙、非洲、亚洲的饮食文化,秘鲁美食独树一帜。首都利马有多家世界顶级的餐厅,其中Central 在2023年坐上了世界最佳50名餐厅的第一把交椅。临行前查了一下Central的网站,需要提前数月预定,基本的tasting menu每人1630 sol 折合400多美金,不包括酒水。我的一位客人去了同样知名的Maido,二个大人二个小孩花了1500多加元。问她感觉如何?她摇摇头,每道菜就那么一点,而且就餐环境一般。这类的餐厅就是去吃高大尚了,我就不去高攀了。

本打算在利马本参加一个美食游,深入体验一下秘鲁的饮食文化,怎奈每日行程匆匆。反倒是在cusco有时间去当地的餐厅品味一下。没下什么功夫去研究,只是奔着谷歌上的评分就去了,人气旺、评分高的餐厅总归错不了吧。

Organika: 位于武器广场旁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这是我第一次品尝Pisco Sour,那是落地cusco的第一天,本不该喝酒,但还是没忍住。PiscoSour是秘鲁的“国酒”,Pisco(一种秘鲁的白兰地酒),加入柠檬汁、糖浆、蛋清,最后点上几滴Angostura bitters (一种芳香的苦树皮),一杯漂亮的鸡尾酒就完成了。第一次吃羊驼肉(Alpaca),想不起来什么味道了。在这里羊驼就是羊,蓄养和食用的,当然长相萌萌的它,也可作为宠物。而长耳朵、体形高大的Llamas更多用于驮运工作。











Ofrenda: 位于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就餐环境一般。各种菜肴样式漂亮,看着就有食欲。这么一道简单的烤肉串都能如此别致地呈现在眼前。习惯了北美这边大鱼大肉直来直去,秘鲁厨师的审美和创造力显然高出一大截。



这杯紫色的饮料是—Chicha Morada,一种特色的当地饮料。由地产的紫玉米、苹果、菠萝、桂皮调制而成的一种非酒精饮料,可热饮,好喝。那天的服务生非常热情,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免费送了我们一杯泡茶,知道我喜欢,临走还送了两个茶包。



Yaku:位于老城区内,离我们住的旅店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那个晚上我们刚结束了Salkantay Trek回到Cusco,天气寒冷,我们就坐在熊熊燃烧的炉子旁。妻的食欲恢复,又可以吃肉了。我们点了一份Ceviche, 一份羊驼汉堡,一份烤鳟鱼。感觉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汉堡,也许这几天徒步胃缺肉的缘故吧。如果Pisco Sour是秘鲁的“国酒”,酸汁鱼(Ceviche)就是秘鲁的“国菜”,这是一道凉菜,新鲜的生鱼或虾用青柠檬汁腌制后配以洋葱、辣椒、玉米粒、甜薯片等。说实话,吃过几次酸汁鱼,没觉得多好吃,味道过酸了。











第二天离开Cusco前我们又去Yaku吃了一餐,那天我患了感冒,没有胃口,只点了一份汤和披萨,两个人还没吃完,饭菜好吃依旧。回想吃过的这几家饭店,点的每一道菜赏心悦目,多样化的食材搭配出生动的色彩和丰富的口感。一句话总结秘鲁菜:看着好看,吃着好吃。



我们去的餐厅大概都是以游客为主的餐厅,看到一些本地人进去吃饭的餐厅,担心不够卫生,未敢尝试,在高海拔地区可病不起啊。路边的那些小摊也就放过了,只买了一次现榨的果汁。





后来到了利马,就不管不顾了。有机会品尝了几个有名的秘鲁街头美食,但没尝到烤牛心(  Anticuchos 。我们住的旅馆离Miraflores中心的Kennedy Park很近,晚上那里很热闹,有一些街头美食可寻。



Picarones,类似donuts 甜甜圈,据说用甜薯和南瓜掺入面粉制成dough,油炸出锅。甜甜的,酥脆好吃。



Butifarras—一种猪肉火腿三明治,可以选鸡肉或牛肉的。据说这里卖的很有名气。买了两个回到旅馆就着pisco当下酒菜,没想象中的那么好吃,滋味颇寡淡。



这个卖的是类似萨琪玛的一种点心,不知是什么做的,味道香甜。



在利马的最后一天去了Mercado Nº 1 de Surquillo,这是位于Miraflores的一个当地的农贸市场,聚集着当地的新鲜水果蔬菜、肉类海产品、各种调料、日用品,以及当地的一些小吃,可以窥见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饮食。没发现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小吃。



其实在秘鲁的这些日子里,虽然没吃过多少饭店,但从安第斯高地到亚马逊雨林一路上我们都在体验着秘鲁的日常饮食。在走Salkantay Trek的那些日子里,随队的秘鲁厨师每天都变换花样,做出可口的饭菜来。



有时候美食不是在饭店里能找到的。那天在去沙漠绿洲的路上,大巴车停在一个公路旁的休息站让大家吃点东西,这个大炉子烤出来的薄饼非常好吃。



中午吃的这个类似面条的东西味道挺特别的,导游说这是当地的特色食物,忘了是什么材料做的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在秘鲁把中国饭店叫“Chifa”,大概是源于“吃饭”的发音吧。谷歌上说在秘鲁大约有五万个中国餐厅,一半在利马。有这么多吗?在商业街上看到的一家中国餐厅。



在利马的最后一餐,我们在Astrid y Gastón 餐厅为在秘鲁的美食体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家餐厅被认为是The godfather of modern Peruvian cuisine, 那就是说现在有名的Central、Maido 都是后来居上的小老弟了。而且这家餐厅的价格更亲民。先不说菜怎么样,餐厅那座风格独特百年历史的老式建筑就先夺人眼球,觉得物有所值了。



那天按预约的时间,我们去早了,就在餐厅附近的街区溜达,走累了就在一家教堂的门前席地而坐。彼此对望,我和妻都笑了,我们穿着徒步时的衣服和鞋子,一脸的风尘仆仆,谁知下一刻我们就要进入不远处那栋漂亮的房子里,去优雅进餐,换一个华丽的人生场景。在餐厅的门廊里等候座位时,一瞥窗外小景。



餐厅正门及内部环境。对于刚从大自然里走出来的人,在这样满是绿色植物的地方吃饭,心情倍觉舒畅。







我们点菜时遇到了困难。服务生说我在网上预定的时候没有选择标准的tasting menu,现在没时间准备了。正当我们拿着菜单,看着一大堆陌生的菜名不知所措之时,一位一袭红衣的金发女人走过来说,让我来帮你们吧。这家餐厅是以创办人Astrid y Gastón 夫妻二人命名,我们面前的这位半老徐娘就是Astrid。能和店主聊天合影,着实让我们兴奋了一番。她说从开店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她总是抽空来到顾客面前,跟客人交流,提供帮助。她说不必点主菜,我帮你们设计一个二人菜单,跟tasting menu一样的效果。这里就挑几样菜品的照片吧。









人说第一次吃饭,第一口的感受最为深刻,以后就审美疲劳了。现在已经记不住那些菜的名字和滋味了,只记得当时每一口都带给味蕾不同的享受。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道甜品。端上来时,我还以为盘子上是颗水果,这这确是一种生长在安第斯山脉中的水果—Lucuma。 当侍者一边用勺子敲开这个惟妙惟肖的甜点,一边把一个喷着雾气的小盒子里的各种配料倒进敲碎的水果里时,我不禁为厨师的创意和烹饪水平拍手赞叹。这无疑是我吃过的最有创意的甜点,是这一餐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一餐我们吃的如此舒心,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我们邻桌的一对西班牙伴侣。这顿饭从头到尾,我们一直在亲切交谈,从旅行美食到风土人情,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他们是技术工程师,男的酷爱中国美食,他们点的一道菜就是小笼包。我说你们来秘鲁的餐厅来点中国菜,女的开玩笑说,他的男友西班牙人外表里面是一个中国胃,上一世也许从中国转生的。同样一桌酒菜,心情不同,吃到嘴里的味道自然不同。如果跟你一起吃饭的人挂着苦瓜脸,再美味的饭菜恐怕也香不起来了。那一餐,如果没有这对西班牙伴侣的陪伴,大家把酒言欢,绝不会坐在那里吃了那么久,分别时,竟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吃饭前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天我们走完Miraflores海岸线步道,看地图餐厅的地理位置坐公交车可直达,于是准备坐公交车前往。可上车时遇到了麻烦,司机拒收现金。昨天坐公交车从Barranco返回时是可以付现金买票的。后来通过肢体语言搞懂了,这趟公交线需要刷卡买票(当地的超市里可以买到这种交通卡),无奈我们准备转身下车。这时,一位年轻的女子从后面走过来,刷她的卡,让我们上来。我们连声感谢这位突如其来的好人,她婉拒我付给她的现金,用英语微笑着对我们说:“祝你们在秘鲁的旅行愉快!”就转身回到后面和她的母亲坐在一起。母女俩都是那种面善之人。

后来母女俩下车了,可是此时车上拥挤,我们无法走过去再表谢意。我们注视着窗外母女俩的身影,不断挥手向她们致意。她们也看见了我们,站在人行道上向我们挥手道别。汽车启动,她们的身影消失在人流熙攘的街头,一股暖流在我的心间流淌。这个到处拥挤混乱的城市在我的眼里变得美好起来了。

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在利马的最后一餐。我不会记得花了多少钱,吃过什么菜,菜的味道如何,但我会记得邻桌的那对西班牙伴侣,侍者敲碎甜点时妻孩子般拍手欢笑,还有公交车上那位年轻女子传递的无条件的善意。正是这些元素让我们享受一顿真正的秘鲁美食。我的客人花了大价钱去吃高大尚却未获得快乐和满足。这瓶廉价的秘鲁可乐,味道像小时候喝过的汽水,却让我依然想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