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梗死?为什么我会说它非死即残,重在预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跟着我往下看。
(注:图片为脑的动脉血供)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缺血性脑卒中是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和梗死,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之前我的母亲所患的疾病便是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脑梗死,今天,咱们只谈脑梗死。
在谈脑梗死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地认识一下自己的大脑。我们的大脑重约1500g,占体重2%~3%,血流量十分丰富,耗氧量占全身20%~30%,能量主要来源于糖有氧代谢,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心博骤停10秒便可发生意识丧失,阻断脑血流6秒神经元代谢会受影响,阻断2分钟脑电活动停止,完全阻断血流超过4~5分钟就会导致供血区神经元的死亡。所以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十分敏感,一旦发生缺血和缺氧,就会引起严重的脑功能损害。
脑梗死便是这样一组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50%~60%的患者发病多以头昏、头晕开始,发作时常为突然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言语不清、听不懂话、不能说话,或口角歪斜、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或记忆减退、情绪不稳(易哭易笑)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抽搐、呼吸异常等,更甚者会发生昏迷。
它主要危害中老年人,是人类死亡增加的第二位原因。在我国,每年有150万人新发脑卒中,又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患病人数已达600万人左右,其中脑梗死约占脑卒中80%左右。汉族和朝鲜族是高发人群。地理方面,北方高于南方,东部沿海高于西部高原。每年7月~8月以及11月~2月是脑梗死高发季节,这可能和气温有关,寒冷的季节和炎热的季节都会诱发此病。它常常发生在凌晨至上午这段时间,换句话说主要集中在0:00至上午10:00,也有说集中在4:00~12:00之间。这可能与早晨人的血压、血粘度、自主神经的兴奋性及情绪的波动有关。临床上最常见的脑梗死发作是在夜间睡眠中,还有一些报道说脑梗死在星期一和周末是高发日,究其原因可能是和心理因素或生活节律,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等变化有关。50岁以上是高危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有研究表明40岁以后每增长5岁,脑梗死的发病率就会平均增加1倍。最值得注意的是,文献报道45岁以下青年人发生脑梗死占4.4%~15.9%,也有高达17%的报道,这说明脑梗死正在向年轻化发展(说到这里,年轻的朋友们是不是有点危机意识了?)。奇怪的是,这样一组危害中老年人,又开始趋于年轻化发展的疾病,却偏偏喜欢发生在重体力劳动者、工人、农民、爱熬夜和学历低的人身上。特别是工人,是脑梗死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具体原因不详,有待科学家们研究分析。
脑梗死除遗传这个人人皆知的因素外,还和很多疾病有关,如各种心脏疾病,像心瓣膜病、冠心病等等,约有75%的脑梗死伴有心脏病。还有高血脂症,它会增加血液粘滞度,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高血压又是脑梗死的好发人群,更多关于高血压的危害,请延伸阅读李清晨先生的《遭遇沉默的杀手》一文,里面有对高血压更详尽的介绍,大家可以自行谷歌或是百度。糖尿病患者也是脑梗死好发人群,一项对北京首都钢铁公司近2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组脑梗死患病率是非糖尿病组的3.6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是公认的脑梗死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约有20%的脑梗死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它如果频繁发作,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短暂性脑缺血由于临床症状轻微,又属于突发,且容易恢复,通常情况下得不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以至于发展为脑梗死,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剧。
当然,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脑梗死的风险,例如吸烟和酗酒,这类人群是普通人群的2倍。因为吸烟会使血液粘滞度、血细胞比容增高,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研究表明,停止吸烟后脑梗死的风险可在2~4年内减少。酗酒者脑梗死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瑞典对15077名老年人的饮酒与脑卒中死亡关系研究,随诊20年,发现死于脑卒中为769人,其中574人死于脑梗死。少量喝酒与脑梗死没有直接关系,我这里指的是经常大量饮酒的人,它会促使血压不断升高,引起高血压。还有饮食不当(例如喜欢吃高盐、油炸、肉类食品或做菜喜欢用动物油),药物滥用(例如口服避孕药)、脾气暴躁、肥胖和感染等等这些因素同样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另外,还约有30%的脑梗死原因不能确定。
在我们人类还是胚胎时期,神经元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繁殖,以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在我们出生后,它便停止了分裂繁殖,丧失了用细胞分裂进行补充和恢复机能的机制,也就是说神经元只会减不会增,所以神经元一旦死亡,便不可再生。在人一生的任何时期里,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死亡,如脑损伤、肿瘤、脑缺血、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生理性脑老化等等。其中,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是脑梗死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因素。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神经元再生的研究,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发现切实有效的直接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因子。虽然80年代问世的神经营养因子在保护神经元的存活,防止死亡上有一定作用,但也仅在动物实验有效,临床疗效却不肯定。中药制剂如银杏、川芎嗪、三七、丹参等药物因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故对治疗脑梗死方面有无效果不得而知。因此,神经内科的医生们只能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却无法对因治疗。目前,临床上经过治疗后约有一半以上存活下来的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无数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是医生们最无奈,也是最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就有了神经内科那句行话:脑卒中非死即残,重在预防。脑卒中后的预防是控制脑梗死复发的关键。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脑梗死,预防悲剧发生呢?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激动情绪。适当体育锻炼,做些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活动。要有规律的饮食起居、保证充分睡眠、劳逸结合、防治便秘,避免过度用力等容易诱发脑梗死的因素。对于脑梗死高危人群,应该控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合理饮食、保持适当体重、防止肥胖和心理平衡,戒烟戒酒等。还有,脑梗死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每1000例患者可减少10例死亡或复发。因此,对于那些已经确诊的脑梗死患者来说,笔者推荐阿司匹林作为平时预防脑梗死复发首选药物,它即经济又安全方便。WHO推荐阿司匹林预防剂量为325mg,隔日一次,国内一般应用50~150mg/d,1次/日,晚餐后服,副作用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出血等。大家不要不在乎这组成效甚微的几率,你或你的家人做到了,就有可能成为那千分之十的幸运者,做不到,中枪率百分之百。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朋友们,笔者建议在40岁以后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最后再唠叨一句,脑梗死一旦发作,切不可存侥幸心理在家中逗留,一定要就近选择医院治疗。因为脑梗死的抢救时间窗在3小时内,这样做可明显降低病残和死亡的发生,长途跋涉、舍近求远的结果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给你和家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脑梗死 人民卫生出版社